密码:

中国梦--我的梦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6日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九三学社北京市首钢支社社员张家敏同志近20年来在坚持与乳腺癌斗争的同时,成立了民间“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为乳腺癌患者疏导恐惧、抑郁心情,树立战胜癌症、积极治疗的信心,怀着让“中国女性都不再受乳腺癌的困扰和摧残”的理想,行进在中国梦的路上。本文原刊于《北京九三社讯》2013年第10期,我们特地予以转载。

我的梦,在19年的转瞬间诞生——

当国人都在畅谈“中国梦”时,一天,儿子突然问我:“妈妈,您的中国梦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中国女性都不再受乳腺癌的困扰和摧残!”

我是在1994年4月11日接受左侧乳房根治手术的乳腺癌患者。5月初实施放疗,6月底我就返回了讲台。然后,边讲课边进行化疗和内分泌治疗……近19年了,我身体恢复得很好。

2013年1月。我因心脏和血压问题住院检查,却偶然又发现对侧(右侧)乳房有了一个小小的硬块,经过一系列检查,确认无误了——乳腺癌!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19年啊!仅仅还差37天,就可以安全地度过19个年头了。

但天不随人愿,真的是好无奈!

无论任何事情,在无权选择而又无法回避时,剩下的就只有面对了。要面对,如何面对?还是坦然些好。为了让家人和好友们快快乐乐地过年,我不动声色,如无事一般,和大家共同欢度春节,走亲访友,迎来送往,沉浸在幸福和甜蜜中。直至过了元宵节,我才极其淡然地对家人说明一切。

2013年3月5日,我重返手术台,实施了保乳手术,术后两周恢复正常工作。

19年半,转瞬间过去了,我也已经年近75岁了。

19年来,我真切地目睹了,一些病友,每天都要面对死亡,每时每刻都要与死神抗争;一些多年相识、相知的好朋友,蘸着自己的泪和血,在书写自己坎坷险恶的历程,镌刻自己生死搏击的人生,这些鲜活深邃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震撼了我!

“癌症”,这两个字,19年来把我带入了一个新的、又极其特殊的领域,使我融入了新的、极其特殊的群体,也使我结识了很多新的、极其特殊的朋友。

19年,也使我的脑海中凝聚了多少女性乳腺健康的期盼……

24小时热线传递的温暖——

乳腺癌这种疾病,有着它的特殊性,也因而使乳癌患者姐妹之間有着特殊的情感交流的需求,许多向家人、向亲友,甚至向医生都难以启齿的问題,反而可以向自己信赖的病友傾诉和询问。身边这样的病友渐渐地多了起來,我也就不知不觉地,担当了这个可以让姐妹“信赖”的角色。

1995年初,我公开了我家的座机电话。朋友们打趣说道:“老太太开通了个人的家庭热线。”后来我购置了第一部手机,大家又说:“家敏老师的手机,是为乳癌姐妹们永远开通的24小时热线。”

从家中座机电话个人热线开通至今,我接过的咨询电话早已过万了,向认识的、不认识的病友們提供了近20年的心理上的帮助和心灵上的抚慰。

有一位25岁的女孩,她刚一患病后未婚夫就和她分了手。双重的打击让她特别悲观,甚至放弃了治疗。她在迷茫困惑中找到了我,我们聊了很多次,每次都聊很久,但女孩的情绪仍反反复复。一天,我正在理发店理发,突然接到女孩的电话:“家敏老师,我想最后和您谈一谈,我很想念您,想最后听听您的声音。” 我一听就感觉不对,立刻让理发师把理了一半的头发包起来,就在理发店里和女孩聊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打消了她极端的念头。虽然女孩心态暂时平缓了,但我还是放心不下,就恳切地约女孩再次见面。在多次亲切交谈和百般敦促下,女孩终于答应做手术了。后面的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局,女孩不但身体康复了,还因工作表现优异升了职。当接到她的报喜电话后,我忍不住掉了眼泪,我清楚知道,这一切来得是多么不容易,那是难忘又难熬的300天啊!但一个鲜活而美丽的生命重生的喜悦,也又一次让我这70多岁的老人内心感到莫大的欣慰。

很多乳腺癌患者在生活上、感情上遇到了难题,都会来找我。有个患病的女孩,与妈妈相处水火不容:女孩要结婚了,担心母亲不肯来参加婚礼,烦恼之余,就找到了我。我听了女孩的哭诉,很觉得奇怪:女儿病了,男友不离不弃要和她结婚,这是多好的事啊,作为母亲怎么会不愿参加女儿的婚礼呢?我诚心邀她母亲一起聊聊,同时先又劝诫女孩,爱是相互的,女儿更要懂得爱妈妈,不要忘记女儿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让我特别高兴的是,过了两天,那位母亲真的应邀而至了,一见面就说:“我怎么觉得,我丫头从见过您之后就变了?还知道给我买吃的了。”原来那天女孩和我分别后,破天荒买了妈妈最爱吃的北京小吃带回家,妈妈激动万分。我和这位妈妈畅聊后才明白,原来这母女二人的所谓感情不和,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而是母亲爱女儿的方式和女儿所需要爱的方式不一致。误会解除,皆大欢喜。妈妈含着热泪笑盈盈地看着女儿,给女儿披上了洁白华丽的婚纱,母女二人幸福甜蜜地紧紧相拥。

2013年的除夕夜,我接到河北一个女孩的电话,除夕之夜,她一个人实在太痛苦、太难熬了——她因要和男友同居而与父母闹翻离家出走,但她病后那个男友就不辞而别了,她在这大年夜里孤苦无依;她很想回家,很想爸爸妈妈,但不敢回家,不敢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我亲切地告诉她,女儿永远是爸爸的宝贝、妈妈的心头肉,在大年夜里二老该多么思念你这个病中的女儿,可又联系不上你,他们该多焦急呀,快回家吧!快回家吧!温暖的家中那盏灯永远亮着,爸妈会永远盼着你、等着你。这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等到女孩终于解开了心结,才发现新年钟声早已响过多时了。我儿子笑着说,您这个电话可不是打了几个小时,而是打了一年多了,惹来全家一阵笑声。

“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

我作为乳腺癌患者是不幸的,作为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患者,更是不幸的——这是无法选择和回避的。但从另一方面看,我更是幸运的——因为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我国医护人员的爱心和敬业精神更令人信服和钦佩——作为19年中实施了乳腺癌根治和乳腺癌保乳两次不同手术的患者和早期复发转移者,见证了这真实的一切!

这近20年中,每一位病友的健康,都牵动着我的心。这种牵挂和痛惜,每每在年轻的病友病情加重或过世的消息传来之時,变得尤为強烈,彻夜难眠!我深深谴责自己对乳腺癌早防早治、规范化治疗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没能挽救住这些花样年华的年轻姊妹们鲜活而美丽的生命!但我更知道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渺小的、有限的,这必须要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合力,才能最有成效地推进全世界女性的乳腺保健事业。

于是,我与十几位乳腺癌患者姐妹,经近两年的酝酿和筹备后,自发组建,2012年10月31日,正式成立了“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

“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以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姐妹为探访服务对象,为她们疏导恐惧、抑郁、纠结的心情,帮她们树立战胜癌症、积极治疗的信心;并以乳腺癌早防早治理念的广泛、深入宣传为服务宗旨。

“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景山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等多家医院的乳腺中心,探访住院治疗中的乳腺癌患者,与姐妹们携手共渡难关。我们把自己在治疗和康复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无私奉献给姐妹们,使姐妹们在治疗、康复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我们与姐妹们手拉手、面对面,用赤诚的心抚慰病中姐妹们的脆弱与疼痛,鼓励姐妹们树立战胜顽疾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这一自发的、民间的团队,也得到了热心的专业人士和慈善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爱。“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现有队员26人,以18位乳腺癌康复者为骨干探访员,还有乳腺癌专业医生、癌症心理学专家、专业刊物及网络编辑、慈善人士(包括我的儿子)。更让我欣慰的是,一些大学生也加入了“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行列。

永不放弃!

在中华大地上,有一群可亲可爱的人——这群人,虽然未能战斗在低温冰雪和抗震救灾的前线,也未能忙碌拼搏在奥运会和世博会场馆内外;这群人,也并不见得都年轻,甚至还都患着很严重的疾病,但是,这群人,却战斗在与乳腺癌抗争前沿,战斗在乳腺癌早防早治宣传的一线。这是一群坚不可摧的战士,更是一群美丽博爱,为乳腺癌患者传递着真情挚爱的天使!这群人就是我们!我坚信,我们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些纯民间的“粉红丝带”的志愿者们,定会带给中国、带给世界无限的感动!

曾有很多朋友及媒体人问我,“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坚持了近20年的志愿者工作?”

我回答,“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看到同样患病的姐妹们能够绽开笑颜,你想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坚持呢?!”“当然,如果没有家庭与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我也是不可能坚持到今天的。”

是的,为了“中国女性都不再受乳腺癌的困扰和摧残”这个梦想,我会和姐妹们手挽手,一起往前走,永不停步!让我们姐妹手挽手传递温暖,在抗击乳腺癌的艰难旅程中心心相印,凝聚信念,为了我们的家庭、亲人,永不放弃!为了我们的国家和谐富强,永不放弃!

我在这里真情呼吁:乳腺癌患者姐妹们,千万要警醒啊!千万要特别关注对侧乳房患病的高危性!全社会都更要提高对乳腺癌早防早治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宣传!(作者:九三学社北京市首钢支社 张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