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9月3日,一个令九三学社铭记的日子


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二届七次会议2月27日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而得名。近日,新华社采访了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原副主委范子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第一任主席许德珩嫡孙许进。他们一致认为,九三学社的名字表明了九三学社先辈的爱国主义情结,彰显了九三学社与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历史的息息相关。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确立,为九三学社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契机,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上下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邵鸿从中国近代史和九三学社发展史的角度阐释了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重要及特殊意义。他指出,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个值得扬眉吐气的日子,是世界民主力量战胜反法西斯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也是九三学社名称产生和组织建立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九三学社的前身——“民主科学座谈会”的成员们欢聚在重庆青年会大厦,举行庆祝大会。会上提议,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更名为“九三座谈会”。9月12日,正在重庆参加和平谈判的毛泽东在八路军办事处会见了许德珩、劳君展夫妇,鼓励他们把座谈会办成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九三学社于1946年5月4日正式成立。因此,9月3日是九三学社的“建社”纪念日。每年这个时候全社上下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他强调,国家以法律形式将9月3日确立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对九三学社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我们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民主党派,自己的历史与民族发展、国家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更加提醒、激励和鞭策我们,更好地开展各项履职工作,为国家富强、民主和现代化努力贡献力量。“9月3日是值得九三学社永远纪念的日子!”他说。

94岁的范子昌回忆了自己抗战前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和家庭变迁。当时的他正值青年,炮弹在身边爆炸、防空洞躲空袭、逃难、挨饿等痛苦经历让他至今历历在目。他投身国防建设,参加陕西汉中战斗机厂的修建,用自己所学支援抗战。国破家亡的时局也让他无心考虑个人问题,25岁尚未成家,在当时已属大龄。9月3日抗战胜利消息传来,他和周围的人一起上街游行庆祝,并在一个月后的10月10日怀着对新生活的期盼与女友成婚,践行了自己“抗战不胜利就不结婚”的誓言。他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许进回顾了祖父许德珩、姑父邓稼先与抗战历史的深厚渊源。祖父许德珩一生积极参与民主民族解放运动,为民主科学奋斗。他先后参加过近代中国两次影响最大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抗战期间,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回江西任江西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动员抗战保卫家乡。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以社会知名人士身份担任了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怒斥投降派,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抗战末期,在毛泽东的鼓励下,与在重庆的科技、教育和文化界人士一起,创建了九三学社。1985年9月2日,九三学社召开建社40周年纪念大会,95岁的许德珩主持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到会祝贺并讲话,肯定了九三学社的诞生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抗战胜利时,“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刚刚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出于对蒋介石政府的失望,他选择了远渡重洋、赴美留学。临走之前,他说:“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以后一定回来。”他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拿到普渡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后第9天,邓稼先就登上了归国的轮船,并在新中国西北荒漠隐姓埋名十几年,为成功研制核武器呕心沥血并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侯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