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愿夕阳天空艳丽多彩

——一件“居家养老”提案背后的故事


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突破2亿。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今天,“养老之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忧思。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湖北省九三学社的全国政协委员马力先生提交了一份《关于积极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议》的提案。这份提案看起来普通而平常,但是,它却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产生过程,背后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偶遇——书记公交问民生

2012年11月21日,党的“十八大”刚刚召开不久。73岁的武汉重型机床厂退体职工姜书瀛老人同往常一样乘坐578路公交车外出,一上车就看见许多人正在热闹地聊天,走近一看,惊讶的发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和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正坐在乘客之中与大家交谈,了解大家对“十八大”的看法,询问、倾听乘客们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社会问题。

姜书瀛老人在附近找了位置坐下,一边听着大家的议论,一边整理着自己的思路。略加思考之后,他便大声对李鸿忠说:“鸿忠书记,这几年湖北发展得不错,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养老’却是个大问题。现在虽然有些公办或民办的养老机构,可我们害怕进养老院,总认为到那儿就是‘差不多’(离死不远)的人了。”两位书记注视着老人,一边听一边微微地点头。姜老感慨地说:“光靠政府办养老院解决不了养老问题。别说养老院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老人的问题,就是请我去养老院,我也不愿意去呢!看到那里都是些迟暮老人,气氛不好,精神有压抑,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连个能讲上话的人都不多,我感觉那里不是能够让人长寿的地方,可能80%或者更多老人还是得以‘居家养老’为主。建议政府是否更多地考虑养老模式和渠道”。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中)、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右)与姜书瀛(左)在公交车上交谈。(网络截网)

两位书记听得非常认真,认为他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老龄化社会正在来临,养老问题一定要高度关注,抓紧研究。”李鸿忠和阮成发当场探讨说,“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建设养老院,满足更多老人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要创新思路,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姜书瀛老人的一席话引起了乘车群众的共鸣,也引起了李鸿忠书记的深思。令姜老没有想到的是,他所提的这个想法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更是在无意间催生了一项养老新政的出台。

惊喜——领导登门交“答卷”

8天后,姜老欣喜的发现湖北省《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出台。在此《意见》中,看到自己当时对两位书记的建言,很多地方都得到了反映。更令姜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意见》出台一周后,他位于东亭花园一栋没有电梯的五楼公寓中迎来几位意想不到的客人,李鸿忠和阮成发等各级领导一行,亲自来到了他的家中。李鸿忠一进门就握着姜老的手说:“老姜啊,我们一行登门看望您老人家。您上次在公交车上出的题目,我们来交‘答卷’了”。省市领导介绍了基本养老状况和政府出台关于养老的政策,又进一步向姜老了解他对于养老方面还有哪些诉求和想法。李鸿忠又强调说:“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老百姓的期盼和需求,就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按照湖北省民政厅提供的情况显示,全省60岁以上人口共计797.4万,占总人口的13.93%,武汉市则已达到15.96%。按照国际上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10%的标准,湖北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居民寿命不断延长,老龄人口占比将持续升高,养老问题将日趋突出。

姜老对书记一行说:我看了很多报纸、电视上的报道,总是说要多建养老机构,老人院,好像这样就能解决养老问题,我觉得养老院解决不了养老问题。”

“老姜,你讲的对,养老院确实解决不了养老问题,以湖北的财政水平,要靠公立养老院,大概只能解决5%的老人养老问题。”书记答到。

“私立的养老院我也去过,有些地方条件不错,可是费用我们这样的工薪阶层负担不起。我觉得80%或者更多老人的养老问题,还是得在家解决。”领导们听了都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

李鸿忠(右二)、阮成发(左一)一行到姜书瀛(左二)家中探望、调研。

李鸿忠迎着姜书瀛老人的目光说,您上次出的题目,我们这样“答题”行不行?“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我们武汉的老人一定会越过越舒心”。姜书瀛老人高兴地笑了,居家养老美好前景的畅想曲悠然回响。

回想这次难忘的经历,姜老感慨不已。他说:“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人员,当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讲了一些对养老的初浅想法,提出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完全没有想到一个普通市民的想法和意见,能够这样受到省、市、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支撑——多年调研结硕果

姜书瀛老人是武汉重型机床厂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是九三学社的老社员,更是一位在组织活动和参政议政方面非常积极的九三社员。“咱们九三学社对养老问题一直以来都挺关注的,完全可以再出把力”这是姜老经常说的一句话。这次针对养老方面的建言,不仅源于他平时的思考,更得益于多年来党派调研积淀下来的底蕴。

他所属的九三学社武昌区工委及九三学社省市两级组织,近年来十分关注民生问题,针对“居家养老”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积极参政议政。从2002年开始就持续关注这一热点民生问题,通过不断地调研和探索完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课题研究。

2013年1月,在湖北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九三学社湖北省委提交的《构建农村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作为省政协的主席督办案由省民政厅汇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完善湖北省的养老服务事业。2013年,九三学社湖北省委经过深入调研,走访了具有代表性的国营和民营养老机构,提出了《加快推进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3年1月,在政协武汉市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九三学社武汉市委的《关于推进养老机构规范化服务与管理的建议》和《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的建议》(市政协委员个人提案)两份提案被立案。同时,由九三学社武汉市委提出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自2010年起连续三年均被武汉市政府列入“为市民办好十件大事”之一。2014年1月,九三学社武汉市委提出的《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建议》、《关于推进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关于提升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功能的建议》等多项提案也被政协武汉市第十二届三次会议立案。

2013年11月,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在湖北黄冈调研,图中左三为社省委副主委张华容。

2012年12月29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力争居家养老服务和为老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城市社区,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覆盖50%以上的农村社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基本形成。2013年初,湖北省政府将“2013年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600个”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内容予以重点推进。

湖北省的九三学社组织对养老问题的持续关注与不断探索,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湖北省《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这一惠民政策的出台。并在《意见》出台之后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力促这一政策不断完善。

截至2013年7月底,湖北省城乡福利机构达到2559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152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850个,养老床位23.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约27张。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目前,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正在武汉市及湖北省迅速铺开了……

期待——养老方式更贴心

党的十八大奏响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强音,进一步明确了改善民生这一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群众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好养老问题,就可能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势必受到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马力(左二)在东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调研。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九三学社社员、东风汽车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马力先生,鉴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加之独生子女家庭、失独家庭、单亲家庭等现象的有所增多,以及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也在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养老需求而且功能正在逐渐弱化。此外,各种性质的机构养老,也显现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养老的社会压力不断加大,迫切需要探索多元化养老的新途径。他通过调研,已经正式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提案《关于积极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议》,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我们期待“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尽快在全国城乡、社区加速布局,将“居家养老”建设作为重点;力争在城市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主体服务供给,开通为老服务呼叫热线,引入社会企业加盟提供服务……

一位老知识分子的建议,得到省委书记的高度认可,继而催生出一项养老新政;一个民主党派的群体通过一系列调研建言,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一个政协委员怀着一片爱心关注民生,了解民情,通过尽职履责,期望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使一项民心工程惠及更多的普通百姓。我们深信: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居家养老”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通过设施改造、功能提升,转型升级,让更多城乡空巢、高龄、失能老人从中受惠;更多城市的老人在家里,足不出社区,即可享受生活照料、家政料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各项养老服务。

夕阳天空,更应是艳丽多彩!(吴杰峰、蔡文怡、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