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让建筑产业“化”起来


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全国政协继承传统作法,恢复召开的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也是第一次围绕民主党派中央的提案——《九三学社中央关于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建议》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不久前的一天,全国政协礼堂,时针已指向18点,天色渐暗,主持会议的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宣布座谈会结束。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赖明和其他与会人员仍然意犹未尽,步出会场时还在边走边谈。

人的一生大约三分之一光阴生活在建筑物内。建筑的“产业化”与你、我、他须臾不可分,与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须臾不可分,与我国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阶段须臾不可分。

“化”起来好处多多

少了扬尘暴土,不见泥水横流,难觅废铜烂铁,上海浦星公路旁一处在建工程干净整洁。工地旁堆放的不再是钢筋水泥、沙石砖块,而是整齐码放的约3米宽、5米长、20厘米厚的水泥墙板和一根根四方预制柱梁。原本随处可见的零散小工也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头戴安全帽、身着制式装、操作规范的建筑工人:他们推着吊车臂缓缓放下墙板,仔细比量吊装缝隙后,示意安放到位。只需上下两块楼板,四周四块墙板,外加六根立柱横梁,再用现浇水泥钢筋将接缝处堵塞,一层单元楼房就建造完成。

将一大半建筑工地搬进工厂,将工厂化生产的建筑部件搬进工地,让建筑工人像“搭积木”一样在工地建房子。 这种既节能、又节水,污染少、效率高的建筑方式优势显而易见。

建筑产业化就是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来建造、使用和管理建筑,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建筑业的深刻变革。

长期关注绿色建筑的赖明曾经在国家建设部科技司供职多年,对这一课题做过深入研究。他历数建筑产业化的好处:一是节省资源、环境友好。与传统方式比较,建筑产业化节水60%、木材80%、其它材料20%,减少垃圾80%、能耗70%。二是创新驱动、提升品质。建筑产业化带动设计、施工、建材、冶金、化工、机械、电子、装饰等50多个关联产业的近2000种产品技术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大量运用,使隔音、保温、抗震、耐火、防水等性能大大改善,提升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三是集约增效、走出国门。建筑产业化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技术集成化、部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推进农民工向专业化产业工人转变;在保证质量、缩短工期、减少能耗的同时,显著降低用工需求,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强大活力。四是保障安居、改善民生。以建筑产业化支撑保障性住房建设,破解高品质需求与落后生产方式之间矛盾,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既然建筑产业化能使建筑物达到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成本不高品质优的效果,有那么多好处,推行起来应该没啥问题吧!且慢——

“化”起来难点何在

九三学社中央从3年前开始,就建筑产业化问题联合国家有关部委和科研机构在北京、上海、深圳的一些建筑工地和板材生产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实地察看建设施工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征求专家技术人员看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了解到,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占世界一半;其中住宅面积约14亿平方米,占70%以上。我国工业、道路、桥梁等建筑产业化程度较高并形成相对成熟技术和产业体系,而住宅仍属于粗放式建设模式,产业化比例不到1%,资源消耗大,难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住宅的需求。

造成星星点点的试点难以推开,建筑成本居高难下的症结浮出水面。

法规政策不健全。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法律没有及时跟进。比如,建筑构件生产商拥有专利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资质管理规定却限制其参与设计和工程施工,使这些企业陷入有技术却没有设计资质和施工总承包资质的尴尬境地;再比如,由于节能规范只要求节能65%,使节能83%的建筑板材没有市场;同时,缺乏全过程监管、考核和奖惩法规制度体系。现行财政、税收、信贷和收费政策引导不足。构件产销环节和新技术应用无税收减免,城市配套、电力增容、排污和垃圾处理的收费未与节能减排效益挂钩。

标准技术体系不完善。现有标准只盯“尾巴”不管“脑袋”,比如,建筑节能减排强制标准无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等方面的标准;无完整建筑产业化技术体系,单项技术间缺乏集成。

产业链不完整。构件生产商不须提供技术和安装服务,没有针对不同建筑主体进行设计调整和技术升级的要求,由于构件生产与住宅建造脱节、使用与工程技术脱节,难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化”起来时不我待

问题症结抓准了,下一步就要寻求破解“钥匙”、找到解决办法。九三学社中央召开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座谈会,社内社外广泛听取意见;搜集美国、日本、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资料,充分借鉴有益做法和经验。如此深入思考、重点研究、反复论证、不断细化,讨论、研究、起草,再讨论、再研究、再修改。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答案在碰撞中形成,建议在锤炼中升华。

——制定《建筑品质促进法》,加快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变;

——健全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完善全过程监管制度;

——完善建筑产业化技术保障体系,设立科技专项,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

——对建筑产业化产销环节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调整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引导消费者从仅关注购买成本向关注综合使用成本转变;

——扶持一批具备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建筑产业化设计研究团队,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农民工向建筑装配产业工人转型,支持构件生产企业产业化布局,增加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筑试点,扩大市场规模效应;

……

今年1月的最后一天,《九三学社中央关于促进建筑产业化的调研报告》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在京召开,《九三学社中央关于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建议》作为重点提案提交。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有着密切关系”。 俞正声总结座谈会成果时说:“通过协商座谈会,大家对建筑产业化在节能节水、降低污染、提高效率等方面重要性形成共识。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制订完善推进建筑产业化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抓好落实”。

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绿色建筑,到建筑产业化,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聚焦、聚焦、再聚焦。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沉下来、钻进去,成效正日益显现、影响在逐步扩大。(穆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