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九三学社的界别特色,也是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的独特视角和长期关注的重要领域。日前,在俞正声主席主持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马大龙,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农林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万建民,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言献策,引起广泛关注。
这是厚积薄发。这是责任使然。
韩启德在发言中指出:“科技创新这四个字里,首先要把科学和技术分开。推动技术创新,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其中,最关键的是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核心在于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支配中的决定性作用。科技资源包括科技人才、成果推广、经费投入、研发机构。通过市场竞争保证科技资源自由公平交易,要明确产权,充分发挥资本这个工具和杠杆作用。”
使资源按照市场支配,是改革的核心。针对如何入手问题,韩启德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推进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以及研发成果的资本化,大力发展小微科技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产权交易;第二,把政府科技创新拨款改为投资和贷款为主,增强企业研发动力;第三,通过后端补助方式实现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评估和筛选;第四,制定国家支持研发成果归属研发团队并允许其直接面向市场等特殊政策,激励科技人才;第五,统筹政府各部门科研经费,由基金会等第三方分配,政府负责监管;第六,成立知识产权法院;第七,基础性、战略性、公共性、前沿性研究需要国家扶持,但应建立高效率平台。
马大龙认为:“国家战略鼓励原始创新,但各部门各单位具体政策中,却给原始创新树立了一道道关卡,例如课题立项强调立题依据、结题的量化指标和不准失败的验收指标、以及人才考核指标、经费的过细预算制度等。”
马大龙建议,为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创造脱颖而出的环境,长期稳定提供支持,注意防止高智商高情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掌握科技资源;设立学术创新特区,重点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给予长期充足的经费和科研条件支持,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可从事任何感兴趣的科学研究,不设预期目标,允许失败,以学术交流代替考核指标,以数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支持创新。
万建民提出“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建议。建议首先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足,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储备不足;二是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三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能力不高;四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五是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
鉴于上述原因,万建民提出如下对策: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的机制;建立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
中共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工作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为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九三学社中央长期以来就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产生了良好的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
围绕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08年以来,九三学社中央成立专门课题组,连续5年开展相关调研,并进行万人问卷调查,在每年全国“两会”上,都以九三学社中央名义就此课题提出提案和建议。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有关建议,大部分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所吸纳。(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