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信真,男,汉族,辽宁兴城人,教授,曾先后担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全国政协常委、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主委、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名誉主委。
河东河西
姜信真1934年出生于辽宁兴城县城郊小山子村。6岁即上小学,16岁就离开家乡在外地读书,20岁出国留学,工作后东西南北。
1949年,初中毕业,家境贫寒,读不起普通高中,便就读于当时社会上俗称“吃饭学校”的师范学校,他的人生看似只能是一名小学教师。
但人生莫测,接下来的三年发生了三个“不曾想”:1952年师范学校毕业时,本应去小学教书的姜信真,恰逢首届全国统一高考,高考生源不够,遂被从师范学校选一批人“保送”入东北师范大学就读。这样,他以后似乎可以不做小学教师,而做中学教师了;1953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一年级就读的姜信真,又赶上全国统一招考留苏预备生,他被推荐并考取(全校推荐8个人,考取4人),遂去北京俄语专科学校专修俄语;1954年8月通过政审后,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他开始梦想做“科学家”。
在苏学习期间,他满怀爱国热情,一方面在知识海洋里求索,同时也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对祖国的明天充满向往,努力深入苏联社会,细心观察苏联的社会建设。三年级时,别人利用假期回国探亲,他则畅游苏联伏尔加河和顿河流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伏尔加,我向你致敬!”的游记散文,写出了一位热血青年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讴歌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前景的憧憬。他学业优异,四年级时,在中国化学权威杂志《化学通报》上发表“硅有机化学的进展”的综述文章。他的毕业论文“新型硅腈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发表在苏联最权威杂志《苏联科学院报告》上。此间,他积极要求进步,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然而,又是人生莫测,从1957年至1987年,更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磨练。
1957年,“反右斗争”震撼着中国大地。1958年元月,中共驻苏大使馆党委召开在苏全部中国留学生进行了一场历时整个寒假的“反右斗争学习会”。动员会上号召:国内右派分子猖狂向党进攻,发表了很多右派言论,大家在国外学习,可能会有弄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前进……。干啥事都很认真的姜信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学习会”上提出了诸如“马列主义为什么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什么只有一条?……等5个问题。学习会初期还是讨论式的,可某天晚上,党支部书记突然要走了他的日记本,随后开始对他进行大会批判。批判之后,先是给予“留团察看一年”的处分,后于1959年元月被遣送回国。这时他才明白:那种先鼓励你提问题,然后批判处罚你的做法叫“引蛇出洞”──一夜之间,他便从一个积极响应党号召的进步的热血青年,被变成了一条被引出洞的冷血的蛇!
回国后,姜信真的工作被频繁调动:1959年被安排到邮电部北京邮电科学院工作;1960年被下放到湖南农村“劳动锻炼”;1961年又被发派到商县铜矿(距西安200多公里的秦岭深山沟里),先做化验员,一年后铜矿“下马”,做伙食管理员、放牛;1962年调回西安,清理仓库,天天抬盘钢、角钢……;1963年元月被调入陕西工业大学化工系当教师;1973年随化工系并入西北大学;1978年西北大学党委给他“平反昭雪”。从此己经当了15年没有任何职称的教师之后,才开始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此间,姜信真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有的论文发表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杂志《I.E.C》上。在“北京化工出版社”、“烃加工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了《气液反应理论与实践》、《化学反应工程学简明教程》、《化学工业基础》等3部著作。迄今互联网上还在溢价出售他几十年前出版的书,日本的一个大学还将其做为研究生的参考资料。
当官?做事?
因为“反右斗争学习会”上的5句“?”号的阴影,1978年之前,他连“教研室主任”这样的科级干部也不能当。只有在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路线要提拔一批学术带头人,他才于1983年从一个白丁被提拔成系主任,副院长……。
1987年12月31日清晨,市委组织部长孙桂然请姜信真去与市人大代表见面:他当选西安市副市长了。他一脸茫然?“副市长”?是干啥的?怎么干?……他一概不知。只是想,肯定得干事,那就做“事”去吧!
1985年5月,他以副市长身份参加“全国首届科技工作会议”后,全力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立即着手创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他召集南郊大学区域范围内的四个行政区的区长开会,问哪个区愿意办高新区?其中三个区长说他们要回去商量,惟独莲湖区常务副区长李峰说他现在说了就算!姜信真立即拍板定案──这就是西安高新区发源于西安市莲湖区糜家桥的历史原因(当时,全国只有北京中关村高新区,故国家科委只许成立“西安糜家桥高新区”,即当今“西安高新区”的前身──1992年国家科委才正式批准“西安米家桥高新区”更名为“西安高新区”)。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创阶段,李峰、陈振虎……等莲湖区领导亲自登门一个一个地去请西安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入驻开发区。姜信真多方协调各种关系,着力解决专项资金、场地、机构和人员编制等问题。在当时的西安市袁正中市长和崔林涛副书记的力导下,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1年元月,姜信真当选陕西省副省长。当年,大会选举之前,在省人大常委会上候选人须演讲。姜信真演讲中说“我不知道该怎样当副省长,也不知道能否当好,我相信有比我更合适的候选人……”(见当选第二天的《陕西日报》“新任副省长访谈录”一文)。在七年的副省长工作中,他先是分管“文教口”工作、后分管“新闻出版口”,最后分管外事、外贸、海关、商检、旅游等“涉外口”。工作中他取得了多项颇具个性和全国首创性的成绩:他创建并组织实施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科技—金融联姻机构──全国第一家省级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召开“陕西省民营科技工作大会”;两年内将陕西省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例由3%提高到10%;用“宽进严管”推动陕西民办教育走到了全国前列;用奖金(免税)方式切实提高了全省高校教师的实际收入(张勃兴书记直接指示下);全国在陕西率先全省公安糸统全面评定技术职称……。他也是全国副省级党外干部中唯一的一个分管外事、外经贸、侨务、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的非党干部。他敢于承担责任,大胆放手管理,严格遵从“外事无小事的原则”,接待过(全陪)美国副总统戈尔,德国总统,泰国总理,匈牙利总统……等1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得到外交部好评。
“我只是个中学生!”
1993年5月,日本NHK(相当于中央电视台),用1亿日元购买了向全世界播放“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二号坑公展的播放权”,来陕实际拍摄,并当即全球播放,向世界正式宣布:“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二号坑将于1993年10月4日正式对外开放!”,立即收到全球热烈回应。当时省文物局长报告他须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前来剪彩,他当即请示,铁映同志当即允诺。但到当年9月中旬,省文物局长报告他:“2号坑不能对外开放了!”他惊讶:“为什么?”答曰“铁映同志已同意了!”他脱口而出:“你在开真正的`国际玩笑'!”……。在他的执著下,兵马俑博物馆二号坑终于如期剪彩并对全世界开放。在剪彩仪式上,国家文物局长张德勤向他举起大姆揩:“你真行!”。姜信真回曰:“我只是一个只知认`真',而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学生!”。于是2号坑从1993年开始公展了,于是在2号坑展厅入口处长期挂着姜信真主持剪彩仪式的大幅照片──因为姜信真是带着省文物局长等人一起去兵马俑博物馆,当面征求当时的馆长、兵马俑发现者、考古专家袁仲一的意见后,共同决定的!兵马俑博物馆最知情最高兴!
他读书19年,却没有一个毕业证书;他只有一个证书(教授资格证书)却不知放在哪儿去了;他从事26年学术(求真),做“官”10年只是个人生小插曲,退休后又回归了学术(求真)。
参政为民
1997年6月至2002年6月,姜信真当选任九三学社陕西省第九届委员会主委;1994年3月至1998年3月他任副省长的同时兼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1998年1月至2003年3月,他续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在任省政协副主席期间,他与省交通、公路部门的同志,在安康实地考察5天,行程几百公里,详细察看西康公路设计线路,建议省政府尽快报请国家立项,力争国家支持,早日造福一方百姓。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他还联络其他全国政协委员,将西康公路建设问题作为全国政协提案,递交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以争取获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今天,西康公路已建成通车,姜信真的愿望得到了实现。
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针对这一历史机遇,姜信真带领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化等多项专题调研,形成专题报告和专题论文上报九三学社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
在姜信真的努力和推动下,九三学社中央于2000年6月在西安成功地举办了西部大开发研讨会。
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姜信真提出关于提高西部地区公务员实际收入;关于把渭河治理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关于把榆林能源化工项目列入国家重点项目以及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建议;关于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建议等提案,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关于提高西部公务员实际收入的提案,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有关方面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了采访报道。
忆往事,沧桑岁月数十载,姜信真感慨:“事非功过转头空,惟有青山依旧真善美” ,“风动,雨动,求真之心不动。”(张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