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习近平
2013年12月28日是我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德高望重的领导人梁希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梁希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产化学研究,培养了大批林业科技人才,传播的林业科学理论,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绿化全中国的林业建设目标。
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的这一宿愿,是人们对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的不懈追求。
从武备救国到林业之路
19世纪末,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亡国灭种的乌云,笼罩在中国的上空。一位名叫陈其美的湖州同乡告诉梁希,抵抗列强侵略,武备必不可缓。陈其美的话深深影响了青年梁希。1905年,22岁的梁希报考浙江武备学堂,立志要用枪杆子拯救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一年后,因成绩优异,被公派赴日留学。1907年,梁希在东京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梁希按捺不住投入革命的激情,于1912年停学回国,成为革命军军官。就在梁希从事新军训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独夫民贼袁世凯窃取了。梁希所在的军政分府被撤销,新军裁编,军装、枪支均被收走,一夜间,梁希成了布衣。
1912年,梁希再次东渡扶桑。1913年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攻读林产制造学和森林利用学。由武备救国到献身林业,这是梁希在人生道路上发生的重要转折。
梁希是渴求新知的人。中国早期林学理论和林业教材多是从日本传播过来。而日本的林学理论又源于德国。梁希当时得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用木材生产饲料、制造动力能源,从而渡过了粮食与燃料俱缺的难关。他为了直接借鉴德国林产化学和木材研究方面的成果,毅然于 1923年1月辞去农专教席 ,自费前往德国德累斯顿,在萨克逊林学院德累斯顿--塔朗脱研究所研究化学和木材防腐学,历时4年。他认真踏实的求学精神,给这个学院的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隔30年,当林业部一个代表团前往德国访问时,该院的一些老人还津津有味地谈起梁希在那里刻苦学习、研究专业的故事。
1927年从德国回国后,梁希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森林系主任。后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浙江大学农学院成立于1927年,设有森林系,梁希是首任系主任,仍执教林产制造化学等课程,并积极筹建森林化学试验室。梁希在浙江大学教学5年多,因为不屈服于反动势力的压抑,于1933年8月辞职前往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教,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1937年,梁希在桐油提取、木材干馏、樟脑制造和木素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的成果,被称作“梁式樟脑(樟油)凝结箱”。
由于梁希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使我国上世纪30年代林产化学学科有了较大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梁希科学试验的丰硕成果,大大丰富了他的教学内容,他所编写和讲授的《林产制造化学》讲义,是一部内容充实、体例严密、立论精辟、中西交融、图文并茂的林产化学著作。梁希实可称为中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林业思想与林业建设
上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森林生态学还没有形成系统学科,人们对森林的效益和林业经营的意义认识还比较模糊,经营林业的方法也不科学。梁希根据观察与切身体会,对森林生态学的观点已有了基本认识,并反复宣传这些观点,提出全面发展林业的经营方向。 森林与环境这个生态系统对人类生活密切关系和对经济生活的作用,早在1929年梁希撰写的<民生问题与森林>一文中就作过精辟论述,他指出人类早在猴子时代就生活在森林中,“森林是人类的发源之地,人类所以发展到现在地步,都是森林的功劳”。“我们若要教我们做东方的主人翁,我们若要把我们中国的春天挽回来,我们万万不可使中国五行缺木,万万不可轻视森林”。梁希从历史到现实非常深刻地分析了森林和民生的关系,体现出森林综合效益的基本思想。
进入50年代,梁希把森林的作用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多次讲话著文论述森林与农业、森林与工业、森林与环境的关系,科学地论证森林可以防止旱灾、水灾、风沙灾害,深刻分析了森林主产物(木材)对工业建设的作用,详细阐明了森林副产物对人民生活的作用。
梁希早年这些对森林功能和作用的理论和基本认识,对当前林业建设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梁希针对中国森林资源奇缺,自然灾害频繁的现状,极力主张发展林业不能只砍木头,必须普遍护林,大力造林,增加森林资源,提高覆盖率,全面满足社会经济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要。他在许多著作中多次讲到,既要满足人们对林木及其副产品的需要,又要满足全社会环境美化的需要。1956年,他在《青年们起来绿化祖国》一文中进一步提出“要绿化村庄,绿化道路,绿化河岸,绿化城市。要绿化中国的山,从而绿化中国的水”。梁希营林思想的要旨是全面造林,彻底消灭荒山、绿化全中国,争取做到“全国山青水秀,风调雨顺”,从而实现他早年就提出的:“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理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梁希认为一是要利用森林向风沙开战,一是要与传统经营方式斗争。他非常明确地反对毁林开荒,指出:“开垦山坡不能增加社会总产量,被开垦的土地充其量不过在最初一、二年内略有增产,可是陡坡开垦必难久保,迟早要造成山坡光,河川恶,坡地变石地,川水变沙田,走到山穷水尽,不可挽救的地步”。1956年,他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建议:“只有搞好山区规划,特别是做好合理利用土地的规划,解决农、林、牧之间的矛盾,才可以给群众指出美丽的远景,才可以防止群众滥垦山地”。中共中央在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时,采纳了梁希的主张。
林务新政 为碧水青山
1949年5月上旬,梁希作为民主人士在北京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筹备会议。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提议成立林垦部。周恩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提名梁希为林垦部长。梁希感到很不安,就写了一张条子送给周恩来:“年近七十,才力不堪胜任,仍以回南京教书为宜。”周恩来看后提笔写了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当仁不让。”回复给梁希。梁希看了回条,激动地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交给周恩来。
从此,新中国的林业便与梁希的名字连在了一起。梁希在林业建设工作方面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又非常注意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善于抓重点,掌握要害,开创新的工作局面。旧中国没有林垦部的机构,新中国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梁希决定首先抓3件事:一是搭架子,组建林垦部机关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林业机构;二是摸清情况,查明全国现有森林资源;三是打好基础,为林业事业的大发展做好准备。为了办好这几件事,梁希常常是亲自动手,细查、细问、细算,并和周围同志反复研究,甚至连一个数字也不草率马虎。在中央领导的关怀和他的主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地建立和恢复了一些林业机构,并根据中央民主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进行了东北、内蒙古林区改造与建设工作,有秩序地将旧林区把头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企业,又将一部分手工作业逐步改造为半机械化或机械化作业,为中国林业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他非常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再表示:“虽然我的年龄大了一些,只要我能行走,我就要争取到全国各地多跑跑、多看看。”1950年至1955年,他先后6次,用300多天时间亲赴西北、东北及浙江等地林区实地考察,其中花时间最多、下功夫最大的是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问题的考察。
1950年9月,梁希赴渭水和小陇山林区调查,并与当地干部反复磋商一个事关子孙后代的林业方针问题:在国家建设事业严重缺乏木材的情况下,风沙弥漫的大西北究竟如何解决采伐与营林的矛盾?黄河又如何彻底整治?这一连串的问题深深地困扰着他,竟至夜不能寐。渭河是黄河的缩影。梁希在宝鸡时,站在渭水桥头望着夹着泥沙混浊的河水,心情十分沉重。他从渭水看到:土是怎样流失的,河床是怎样淤塞的,水灾是怎样酿成的。解决西北风沙、水土流失的根本办法就是“坚决地、勇敢地、不厌不倦地和它斗争,且必须和它做持久战。战争的武器没有别的,就是森林”。“要正本清源,只有护林造林。”这就是他夜以继日地思索和实地调查的结论。
为了弄清在小陇山林区东岔河右岸修筑一条森林铁路进行采伐是否科学合理,梁希在考察完渭水后又亲赴小陇山考察。从宝鸡到胡店。这一段路乘的是天宝铁路的一节货车,随行人员在装粮食的麻袋上为梁希铺上被褥,权充卧铺。车厢停在宝鸡编组站,有关人员与铁路方面取得联系,当晚车厢挂在一列工程车后面带走。次日,梁希一觉醒来,以为车早到了胡店,待仔细一看,车厢在原地根本未动。原来铁路方面忘了挂走车厢,而大家由于连日奔波,困倦不堪,一进车厢便找个角落,呼呼入睡,甚至连列车是否运行,竟全然不知。
小陇山在渭水南岸,那里的森林起了保土作用,流出的水透明见底。如果继续大规模采伐,可能会导致河水变浊。林区道路十分难行,梁希只得乘牛车,最后又换骑小毛驴,行走20公里才到伐木现场。在现场连续好几天,早出晚归,进行调查,最后做出决定:停建即将开工的为运输木材而修的窄轨铁路,设立育林实验站,把秦岭林场在小陇山的业务范围扩充到护林造林,伐木为副业,调东北枕木支援大西北。这是一个富有远见而又大胆的决定。
为了解黄河另一重要支流——汾河的情况,梁希不顾辛劳,于1950年10月赴山西考察。1952年11月,他考察了泾河流域;1953年3—4月又在延河、洛河和无定河流域考察。在考察前,他先与农业、水利两部和西北地区农林、水利两部和西北地区农林、水利、畜牧3部开座谈会。考察中,凡经过专区皆邀请党政人员座谈,经过重点县,还和县长、县委委员谈话了解情况。梁希把考察的情况写成了详细报告,提出了水土保持、造林防沙的初步意见,为制定黄河流域水源林和水土保护林的营造方案作了充分准备。
让绿荫护夏 红叶迎秋
“绿化这个词太美了。山青了,水也会绿;水绿了,百水汇流的黄海也有可能逐渐地变成碧海。这样,青山绿水在祖国国土上织成一幅翡翠色的图案。”
“绿化,要做到栽培农艺化,抚育园艺化;绿化,要做到木材用不完,果实吃不尽,桑茶采不了;绿化,要做到绿荫护夏,红叶迎秋。北京的山都成香山;安徽的山都成黄山;江西的山都成庐山;各地区都按照自己最美好的名胜来改造自然。”
……
年轮是岁月的印痕,也是历史的影像。梁希的独特经历、气节与风骨及其人格和精神都以传奇般的方式闪耀着光彩。
特别应提到的是梁希在林业部长的岗位上,高瞻远瞩,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中国林业未来远景,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精彩的壮丽篇章。诗,伴随着梁希。梁希的生活充满了诗情和梦想。梁希的生命是在诗的韵律中度过的。
1946年,梁希为中央大学森林刊物《林钟》写了复刊词,向林人们提出了著名的敲击“林钟”号召:“林人们,提起精神来,鼓起勇气来,挺起胸膛来,举起手,拿起锤子来,打钟,打林钟!”“一击不效再击,再击不效三击,三击不效,十百千万击。少年打钟打到壮,壮年打钟打到老,老年打钟打到死,死了,还要徒子徒孙打下去。林人们!要打得准,打得猛,打得紧!一直打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梁希身体力行,一生为振兴中国林业而不停地敲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1958年3月,梁希因发高烧入北京医院治疗,退烧后不顾体弱有病,仍坚持工作,并为人民日报撰写了《让绿荫护夏 红叶迎秋》的文章,这是他最后一篇为林业建设事业而作的论文。9月参加全国科联和科普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这期间曾两次住院,两次出院。当他第四次住院时,确诊为肺癌,涉及胸膜,超出手术及放射治疗的范围。他身体异常消瘦,体重只有35公斤。10月25日,他还亲自写信给林业部办公厅主任:“北京医院检查身体后,医生要我把休养延长到十二月底,请办公厅替我向国务院续假。”病情如此严重,仍念念不忘请假,可见他工作纪律之严格。不幸病情加剧,抢救无效,1958年12月10日凌晨5时梁希与世长辞。梁希停止了对“林钟”不断勤奋的敲击。
……
时间可以带走生命,但不能够带走精神。梁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他热爱祖国、献身林业的高尚品质,造诣精深的林学理论和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即便在今天,依然影响着我国林业界与科技界的广大工作者。
梁希思想的本质是什么?梁希精神的灵魂在哪里?梁希的思想和精神深深影响着知识界,也深深融入到九三学社社员的血脉。
或许,无需回答。因为,答案就在森林里,答案就在青山绿水间,答案就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上。
我们正在步入生态文明的时代,美丽中国已不是模糊的轮廓和虚无的幻影。
让梁希精神与时代同行。(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