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科学大家 师之长者

卢鹤绂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侧记


“在中国第一个揭开原子弹秘密、向世界首次公开发表弹及堆大小估算方法、首创‘卢鹤绂不可逆方程’、为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培育出一批‘两弹一星’领军人才……中科院院士、享誉世界的核物理学家卢鹤绂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他深深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志,让所有后生晚辈思之念之,心向往之!卢先生是九三学社社员心中的一座巍巍高峰!”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社市委主委赵雯深情致辞。

“我虽然不是卢鹤绂先生的门生,但可以算是他的学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如是说。

“与杨玉良校长不同,我可以算得上先生的门生”,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欣然回应。

6月7日,在由复旦大学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共同主办的卢鹤绂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九三学社中央领导、两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话语,引来无数学子的崇敬之情与参加纪念大会的海内外来宾对卢老先生的无限追思与回忆……

纪念会上,卢鹤绂先生母校、家乡、学生、家属的代表纷纷讲述了他们心中的卢鹤绂先生,点点滴滴中还原出一个真实可敬的科学大家、师之长者。

“卢先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关于学生而非门生的往事,杨玉良校长记忆犹新:“文革”后,复旦大学掀起了一股自发学习的热潮,我多次聆听卢鹤绂先生晚上为学生们所做的报告。他讲课时手中一打卡片,引用到原著时,他就抽出一张朗读。报告讲的是量子力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哲学思想,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卢先生不但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他的哲学功底也相当深厚,报告涉及到的认识论问题已经超出了量子力学的范畴。

卢先生不但学术了得,他本人也极有魅力。杨玉良校长曾经听卢先生讲述在西南流亡时的惊险经历:当时正值抗战,政府没有多余兵力保护教授们,只能出具证明身份的路条,补贴些大洋。半路遇到土匪,万难之中,卢先生挺身而出,与匪首谈判,卢先生的教授身份和他的爱国赤诚感动了土匪,不但未遭险,还因此一路受到护送,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卢先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也是复旦大学精神的一部分,他在复旦生活、工作,是我们的荣幸和财富,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继承”。

师之长者

1955年时的杨福家院士还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喜欢在图书馆大量翻阅杂志,其中署名“卢鹤绂”的文章最多,心生敬仰之余,他悄悄打听这位老师,却因卢先生调去北大而无法谋面。1957年,杨福家院士大四时,卢先生调回复旦大学,在卢先生的影响下,原本兴趣在半导体的杨福家院士从此走上了原子学道路。而如何成为了卢先生的“门生”,其中还有一段少有人知的往事:

“在一次课堂上,我发现黑板上的一则方程式有点问题,但是没有当场提出,事后通过助教向卢先生反映了这个问题,出乎意料的是卢先生特意请我到他位于第九宿舍的家,对我说:‘你的考虑是对的,是我疏忽了。’事后,他还特意送我出门,一位一级教授如此谦逊地对待区区一个学生,令我非常感动。而与卢先生的这段交往也带来了我的运气,大四下半年,卢先生让我做他的学生,在他手下做毕业论文。当时的原子学方面有新的发现,卢先生提议我可以从实验出发,尝试推导,我日夜奋战,有时半夜来了灵感翻身起来做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是做不出来。卢先生对我说,没有结果也一样可以写出有价值的东西,最后虽然因为‘大跃进’的关系,论文不了了之,但是这一番训练却让我有了莫大的受益。1963年,这项新发现的作者获得了诺贝尔奖,第二年我在丹麦与他们相遇,有当年研究打基础,我与两位科学家足足讨论了一小时。回想这段经历,如果没有卢先生的提议和激励,我一介本科生如何敢碰如此前沿的课题,又如何有后来的收获。相比而言,今日的学生忙忙碌碌于发表文章,却恰恰丢失了探索、发现未知领域这一科学的精神和乐趣所在。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复旦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唐颐也清晰记得,1981年进入复旦大学读书时,一起上课的物理二系放化专业的同学们还经常谈起复旦校园里享誉世界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卢鹤绂先生,对他在科学上的种种成就和各种逸事津津乐道。在他们眼中,先生是物理系的传奇,也是复旦大学的传奇。

与九三学社结缘

卢鹤绂先生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上海市委副主委。在《我和“九三”有缘》一文中,卢鹤绂先生曾细致地回忆了与九三学社的点滴往事:

“1941年秋我从美国学成回国……于1942年4月利用业余时间撰就《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这一长篇总结性论文,但苦无发表场所。不久,得悉中国科学社已由上海迁到重庆北碚,遂将此文投至重庆,主事者即有卢于道同志。后知抗战时期纸张紧张,经费拮据,《科学》迟至1944年才能用薄毛边纸印刷复刊,因而这篇文章在两年后的1944年《科学》第27卷第二期9至23页上才登出。这是我第一次同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卢于道同志交往的事情……1952年秋,高校院系调整时期,奉调同浙江大学部分同志乘坐一列专车来上海,有缘与卢于道同志在复旦大学任教,时相往来,深感欣快。1953年民主党派发展成员,当时复旦大学苏步青教务长先建议我加入民盟,但卢于道同志建议我加入九三,我因感于同卢于道同志多年的交往,欣然申请加入九三”,从过去“不问政治”转而为国家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强盛积极奔走、呼吁。

今日的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前,已矗立起一座崭新的卢鹤绂先生雕像,他颔首沉思,静静地看着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一如先生生前惯常的样子。这座雕像由九三学社社员、著名雕塑家唐世储创作,冥冥中也算卢鹤绂先生与九三学社的又一段意外之缘。(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