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叫我韩校长”

——韩启德对话云南大学生


“希望你们把想说的都说出来。我也把我想说的全部说出来,绝对不会有任何矫揉造作,更不会用一些长篇理论来说教。我觉得最可贵的是心灵的沟通……”在24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项活动内容之一———“韩启德主席与云南大学生见面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真诚的开场白,赢得了全场学子的热烈掌声。

作为这个国内规格最高学术盛会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一场和大学生的座谈会,一直受到韩启德的高度重视。“每次我都很享受,就像是我的节日一样。和你们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很多,也从你们那儿获得了很多活力和新的思想……”

整整两个小时的对话,这位自称“(年龄)真地已经老了,但是心没老”的长者分享着人生体验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言辞恳切,风趣幽默,给在场学子呈上了一份“心灵鸡汤”。

“每个人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努力了就是成功”

“尊敬的韩主席,您好。”提问一开始,一位大学生这样说道。

“我是科协主席,也是政协副主席,这个称呼是对的。但我希望今天大家不要以这个身份来看待我,还是叫我韩校长。”韩启德笑着对大家说。于是,“韩校长”成为见面会上最亲切的称呼。

“请问您如何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能给我们什么指导和建议?”一位学生问。

“人活在世界上,都是为了生活得好一些。当因工作成就而获得满足时,就是觉得工作是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韩启德答道。“怎么取得成功?我觉得没有什么学问,就是三个因素:天赋、努力、机遇。但什么叫成功?这很难说,我觉得每个人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努力了就是成功。”

“都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应届大学生薪水还不比农民工高,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大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做兼职,导致自己的专业学不好,您有什么看法?”……针对自己关心的问题,学生们频频发问。

“知识本身不会产生力量,只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才会产生力量。大学只是给你一些书本的知识,在你没有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实践能力时,你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多的。凭什么能够比盖那么好房子的人收入多呢?”韩启德直言。“你必须把自己的身位压低,不要把自己看得多么了不起。但是,如果你逐渐在工作中把专业知识发挥出来,你对社会贡献大了,你的收入自然会增加。”

对于兼职,韩启德认为,不能一概反对兼职,因为这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实践;但他建议,在珍贵的学校生涯里,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在学业上,把自己的专业尽量学精、学好。“要珍惜在大学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心无旁骛地多读一些书。如果还有精力再去学一门专业,未来有所成就的绝大多数会出现在复合型人才身上。”“当你手里有两张入场券的话,比你有一张入场券时,发展空间绝对不是增加两倍,是十倍、二十倍。而这种机会在大学以外很难做到。”

“医者要有仁爱之心”

会场里有很多来自医学专业的学生。针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他们有着自己的担忧。

作为有着几十年医学经历的专家,在韩启德看来,除了一些政策手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都应该把自己的仁爱之心表达出来。

韩启德指出,其实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医疗技术还不足以解除病人的病痛,这种情况下是靠医生对病人的诚实、关心、同情心,竭尽所能地帮助来取得病人的理解。如果既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又觉得医生高高在上,就会对医患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

“医生为什么被称为天使?是因为仁爱。”但现在“我们医学离人文越来越远,离开它医学的宗旨渐行渐远”。

“就像为什么中医看病引起的矛盾没有西医大?”韩启德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治疗中会与人有更多的交流,更容易跟病人搞好关系,有更多的人文。而西医目前很多是靠设备、靠数字指标来解决问题,离病人越来越远。“我们并不排除政府层面从其他各个方面都应做出努力,但是作为医学生不应气馁。要把视角放宽、放远、放到基层,以真心换真情。”韩启德还鼓励大家要读各类书籍,特别是文史哲类的书,“这是我们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不是可有可无。”

韩启德说:“医生对病人始终要存在一种感恩之心。”他对吴阶平院士的话一直感触很深。“他说要感谢他所看过的所有病人。因为他的一些本事都是在给病人诊断治疗的过程当中掌握的。”

从患者的角度,他认为,“尽管我们现在报道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从大量的病人来讲,他在医院得到了关怀,得到了医护人员的帮助,他是感谢的。这种情况是更多数。”

他还清楚记得,他在黄土高原从医10年中的一个小片段,“一天清晨醒来,发现门口的窗台上放了两个鸡蛋、两个馒头,这是患者送来的,他却不留名。完全也是一种感恩的心。”

“夯实基础才是根本”

一位云南师范大学的同学道出自己的一个疑惑:现在一些学校开设的关于前沿科技的课程不多,在学校学习的大多是基础课程。是否可以满足时代的要求?

韩启德认为,大学确实应该提供最前沿的、最新的科技发展情况,但基础知识才是根本。

“我昨天参观了西南联大纪念馆,深深地为当时的师者风范和学人情怀所折服。在炮火纷飞、物资匮乏、科研条件极其简陋的年代,他们中的很多人打实了专业基础,接受和掌握的都是当时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最终在学术上造就了自己,成为大家。”韩启德说。

“我们学习的知识,如果是经典的,我认为就是高级的。”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最扎实的基础,等有条件接触最前沿的时候,就能够非常好的接受。“最可怕的是,没有打好基础,没有掌握追求知识、获取信息、或者是把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智慧这种能力,即使提供了最前沿的知识,也会雾里看花。”

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学生,大学期间要打好基础,再努力接受最前沿、最新的知识。并要通过多读书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