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京西门头沟清凉镇黄安坨,这个静谧的山村今天格外红火。
6月28日一大早,60多人的到来打破了村中固有的沉寂。“8+1”行动九三学社‘养生谷’项目科技助农示范小院报告会暨授牌仪式将在这里举行。
人群中,有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武维华,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秘书长刘永泰、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十余位博士生硕士生。刚刚下车,武维华一行没有进会议室,头顶炎炎烈日,径直走向村子南边的果树林和养殖场。
‘8+1’、黄安坨、科技示范小院、科技助农考察,本文的叙述,将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展开。
京西有个黄安坨
说起黄安坨,可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她位于京西著名山峰百花山腰,属于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有着辽阔优美的森林资源和文化资源,为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环境,为百花山下第一村。更重要的是,1955年毛主席亲笔为黄安坨村“远景规划”做了批示,这一批示一直激励着黄安坨村几代人奋发图强,艰苦奋斗。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选定黄安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科技助农帮扶对象还另有原因。近年来,他们多次组织社内从事医务工作的著名专家到黄安坨村义诊,送医送药、服务百姓,深得村民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对村内黄安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帮扶带动村内的经济。过去,村中种植的水果由于销售不出去只能喂猪,不久前,九三学社的专家鲁绯博士,指导村民们酿造果酒,变废为宝,更加赢得了村民的好评。
2013 年北京市各民主党派重点支持门头沟区发展暨“8+1”行动正式启动。“8+1”行动是汇聚北京市八个民主党派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一个区域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是民主党派在新形势下,推进凝心聚力工程、服务首都科学发展的创新模式。九三学社北京市委自2012年底开始,根据市委统战部的统一部署,联合九三学社门头沟支社开展实地考察调研,确定了三个对接项目,后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先后组织专家开展义诊,指导果醋果酒酿造技术的指导等工作。
今年以来,九三学社中国农大支社派选博士生、硕士生驻村,为农民解决果园病虫害等系列问题。
几个月来的有益尝试,证明了科技工作者驻村,和农民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是服务“三农”的一种有效形式。社北京市委决定继续采取“科技小院”的科技助农方式,为黄安坨村挂牌。
李晓林教授的科技小院
说起“科技小院”,不能不提到李晓林。
九三学社社员李晓林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9年开始,他在河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创造了科技助农的独特形式“科技小院”并探索专业硕士的新型培养模式。
研究土壤学的李晓林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农民把科学技术应用起来?对农技人员的不信任、对科学技术的怀疑加上不愿冒险等等因素,使得真正能够运用于生产实践的科技成果,每年不过很少部分,大部分成果都被束之高阁。只有搬到村里住,和农民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知识,才能发挥作用。
“住到村里,把自己变成农民。”
李晓林开始尝试住在村里。渐渐地,村民与他们熟了。见面打起了招呼。“你们怎么还没走啊?”“不走了,就住这儿了。”见真不走了,村民才慢慢愿意接近。所谓的“科技下乡”,农民见得多了,往往来几个人,看上一圈,栽个牌子就走了。李晓林笑道:“我们没有栽牌,却把人栽这儿了。”
感情上接近了,但要让农民信服还得拿出真本事。在白寨乡,10月,玉米收获,李晓林迎来了一场特别的考试:163亩试验大田究竟能增产多少?结果出来,增产幅度在16.7%左右,施肥量稍稍下降,农民劳作时间无增加。李晓林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驻村点成为农民常来的地方。
得起个名字啊。一帮教授,住在村子里,都是高科技的,就叫科技小院吧!这个随口叫出的名字,后来成为响当当的品牌,农村的基层干部也成了好朋友,农业系统的人成了很好的合作伙伴。
如今,科技小院延伸到南方诸省,延伸到企业,延伸到多个作物品种。李晓林的学生中,有的被派到广西隆安,为金穗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提高香蕉技术服务;有的到广东湛江提供芒果技术服务......李晓林如同领军,在大生产的战场上调兵遣将。学生们不负器重,难题一个个被破解。
农地不仅盛产粮食,也盛产论文。科技小院学生的论文发表数量之高超出了李晓林的预想,有位学生一年下来,发表论文10多篇。
学生们论文开题答辩也在科技小院实验基地进行,除老师外,乡、村两级干部、农民都要参加,学生们的答辩,要让他们满意才行。他们唯一不满的是,答辩通过以后,学生们就要毕业离开。
2012年4月 4、5、6日CCTV新闻频道 “朝闻天下”栏目,以“科技小院:零距离推广农业技术”为题,对李晓林的科技小院做了系列报告;光明日报《寒冬时节,科技小院红红火火》、科技日报《老师教得好,学生愿意学》、《农大学生成了农民的自家人》等报道,都生动地介绍了李晓林的成果,一时间反响强烈。
今天,科技小院在九三学社有了新的扩展名:科技助农示范小院,将在黄安坨一展风采。
献计科技助农
武维华一行的考察活动在持续。下午,一场热烈的座谈会就在黄安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大食堂里举行。李晓林的生动报告,农大驻村学生佟雨佳的现场发言,都深深感动着与会人员。高振江、董清华、吴学民等教授分别从建设循环农业、土壤生态环境等多个专业角度对相关项目展开研讨;来自门头沟区委、清水镇党委、区政协及统战系统的多位有关领导也围绕科技助农的话题,分别畅谈感想体会。
“‘科技小院’涉及的内容可以广泛些,不仅是病虫害防治、土壤和环境改造等,能否增加更加综合服务三农的多方面内容?门头沟森林覆盖率达到98%,能否把九三学社有关林业方面的科技力量也动员起来?”
武维华时而插话,时而凝神静听。九三学社专家们的介绍让这位长期从事植物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机制等方面研究的农业专家非常感慨。他说:“教授们走出了办公大楼,走到田间地头,把知识和技能零距离交给农民,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机人员服务三农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武维华指出,九三学社作为参政党,其优势和特点就是科技。我们的科技优势如何体现?科技助农示范小院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我们今后在科技助农示范小院活动中,也要适当开展科普教育,要结合村容、村貌,把生态理念的传播作为科技小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全面开展起来......
在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科技助农示范小院的牌子在黄安坨村高高地挂起来了。(戴红 陈东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