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中央:行政审批改革后亟须加强中介机构监管


编者按:

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向大会报告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情况时说,一年多来,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然而,国家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行政审批前置的中介机构却正在成为老百姓新的负担。行政审批“瘦身”的同时,却“养肥”一批中介机构,简政放权如何真正为广大老百姓减负?九三学社中央为此开出药方。

行政审批改革后亟须加强中介机构监管

经过数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不断取消、调整,行政收费已大幅度减少,但不少企业仍未直接感受到改革效果,“环节多、耗时长、费用高、手续繁琐、往返普遍”仍是办事人员和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2013年上海市区县行政服务中心的产业项目、建设项目的法定审批用时为6~8个月,实际耗时一般在12~16个月,最慢的用了31个月,与2009年以前相比,审批周期耗时翻了一倍,并未达到行政审批改革“精简高效”的目标。究其原因,与行政审批相伴而生的第三方中介评估事项近年不断增设,超出行政审批法定用时的10多个月时间基本用于各种中介评估报告的编制、审查。当前,行政审批中第三方中介服务有以下问题:

一是中介评估事项类型多,部分事项设置不合理。目前贯穿于行政审批过程中的第三方中介事项约有30余项,主要形式为技术性审查、评估、鉴证、咨询报告或意见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节能、地质勘探、施工图设计审查等。一个产业项目或建设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验收办结或投产,共涉及约50项行政审批事项,需要提供第三方评价、评估、检测报告9~20个。

二是中介服务耗时长、环节多、收费高。大部分第三方中介报告的编制被列为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作为部门审批的参考依据,最快的以登记表方式填报的报告需要用时3个工作日,环评报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交通影响评估和防汛影响论证等报告的编制,用时为1~3个月。一个产业项目,企业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竣工验收,涉及的9~20项中介评估评审报告,如按串联计算,整个流程需要300余天。对中介报告的审查、评审,涉及委办局12个,科室约20个,经手150余人次,仅“设计文件审查”环节,企业需报送的中介报告等材料就达90~100多份,堆积1米多高。“施工图审图”等,需经过审图公司审查、区审图中心审查、市审图公司抽审等三重审查与调整。目前编制和评审第三方评估咨询报告的用时,占到项目全部审批过程用时的60%以上。

此外,近年来,政府行政事业收费一减再减,但编制和评审第三方评价、评估、检测报告的费用一直在增加,使企业审批过程中的负担有增无减,如施工图审图费用,2013年较2008年前增加了近4倍,部分中介服务机构存在垄断定价行为。以一个总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的产业项目为例,企业委托第三方中介编制各类评估报告的费用为200~300万元。

三是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督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第三方中介服务在市场建设、运作机制和监督机制方面存在着较多不健全。第三方评估事项中,有超过六成处于垄断经营。企业几乎没有选择中介机构和议价的空间。有部分中介机构未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审批,形成体内运作,中介行为缺乏独立性、客观性。一些事项的中介机构少,垄断经营,而其自身专家人手少,造成项目报告编制和审定周期长、“项目排队”。

建议:首先,理顺监督约束体制机制。研究出台相关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对市场建设、运行机制、操作流程、信用等级评定、合同管理、监督约束、服务承诺、收费透明、垄断经营、投诉等做出规定,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促进中介服务健康发展。

其次,清除现有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中不合理的事项,合并内容重复、接近的事项,调整可后置的事项。对中介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和政府指导价,对企业反映问题较多的中介收费,由物价部门进行成本测评、监管,促进中介机构收费合理、规范。建立统一的中介机构信息平台,对内将中介服务监督纳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进行实时监控、预警纠偏等。对外网上公示中介服务事项种类、法规依据、收费标准、办理时限、企业资质、服务投诉等,增强信息透明。

第三,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市场运行机制。将目前由行政审批部门选择、管理中介机构,改为由监察、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行政部门会同确定中介机构的准入条件、资质资格,除少部分专业性特殊的事项外,同一审批事项涉及的中介服务,应提供不少于3家机构供申请人选择,增强企业和项目单位自主选择中介机构的空间。制定考核管理办法,每1-2年开展一次评价考核,对中介服务效能、规范性等进行评估,对不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实行退出和市场禁入制度,打破垄断,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提升中介服务的水平和自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