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引发了全社会对法治话题的高度关注。
究竟依法治国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什么?宪法在依法治国方略中居于何种地位?政府如何依法行政?司法公信力如何增强?全社会法治文化如何建设?九三学社组织和成员如何助力法治国家建设?带着种种问题和思考,10月31日上午,九三学社中央和九三学社北京市委联合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展望中国法治前景。
法治——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法治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放眼历史,深感法治对中国发展道路意义重大。“实施依法治国从现实看,既是直面法治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也为协调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开辟了一个新通道,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从长远看,更是为完成近代以来中国人实现国家现代化之梦保驾护航。”
“对一个现代化国家来说,法治是国家存在最根本的基础。对市场经济社会来讲,法治是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因此,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依法治国。”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认为,法治在国家工作全局的地位极为突出。
“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民主才能够稳步推进。”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方炎剖析了法治与民主的关系,并指出九三学社推崇的“民主与科学”理念,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又一次凸显出独特的价值内涵,必将得到新的发展。
与会人员还就如何在九三学社自身建设和履职工作中贯彻法治方略提出思路,如加大民主监督力度,着力研究法治课题,挖掘输送法律人才等。
法治——本质是规范公权力的行使
法治与人治、专制对立,本质上是规范公权力的行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展走了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极深,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尚未深入人心,执法和司法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积压了一批冤假错案长期得不到纠正。改革攻坚期,亟需通过每个公民在社会生活、司法诉讼中各项权利得到保护,树立法律权威。否则,国家很难长治久安。”九三学社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北京信利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阎建国从法与人的关系角度呼吁重建司法公信力。
“实施法治是中央整治吏治的一个新举措!”九三学社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陈健从吏治角度谈了自己的认识。“各个国家尤其是从中国历史来看,吏治不良是一个重大问题。古代吏治改革多靠反腐,我们现在反腐的力度也很大。但仅靠反腐是不够的,建设法治才是执政党防止自身异化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唯一出路。”
“法治体系的建立是希望从根本上限制公权。”九三学社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司法局副局长曹淑琴认为,讲求法治会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成绩的重要内容,会逐步改善官员的政绩观和履政方式。“我相信,通过治法、治官,在全社会树立依法治国的风气,促使领导干部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全社会就一定能形成法治文化,国家的现代化就一定指日可待!”
法治——宪法权威至高无尚
“中国制宪史盖有百年,但宪法权威依然没有树立起来。”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何深思对决定提出“依法治国必须首先依宪治国”深有感触。“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的基础是合宪性,也即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石,任何法律都不能违背宪法精神。其次,宪法的实施要得到切实保障。“如果公民的宪法权利得不到保障,宪法就不会有尊严,宪法派生的法律也不会有尊严,依法治国就会成为空谈。”
“法治是反腐的必然推演”。九三学社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人文所执行所长张源分析了宪法与反腐的内在关系。“腐败的实质是一个国家对其原则的背叛,而立国原则就是宪法,是国家民族精神的凝结,任何个人和组织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加强宪法实施是从根源上杜绝腐败的一个有力武器。”
“党章与宪法的效力哪个更高,决定给出了明确回答。”韩启德针对社会上对依宪治国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关系的模糊认识时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要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也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选择。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国家就会陷入动荡,人民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谈得上法治!
法治——水流水源水域的哲学思辨
“法者,天下之公器。”从理论上说,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然而,由于执法不公、缺乏监督等原因,当前我国司法腐败严重。“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已成为百姓的口头禅。本来为寻求维护受损利益而启动的司法程序,却因司法人员徇私而与法律规定的结果大相径庭,老百姓苦不堪言。”九三学社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商安律师(重庆)事务所律师熊智说,习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中引用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的危害还要严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犯罪破坏的是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毁坏的是法律所代表的公平正义,是水源。
九三学学社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河北时音律师事务所主任陈红认为,“实施犯罪污染了水流,一个不公正的案件污染了水源,我想说,一个坏的法律、恶法污染的是整个水域。”
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城建天宁消防公司总经理黄一品认为,现在好多执法、司法人员选择性执法。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做了不追求责任,有些人做了必须关进牢里。“这种现象影响很坏,因为司法公正是老百姓看到法律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九三学社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民事诉法研究所副所长纪格非提出,要给予职业法律人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的职业尊严,以区别于一般的公职人员。阎建国认为,应提供畅通的渠道和多种平台让律师业和民主党派中的法律精英参与国家治理,为依法治国建言献策。
法治——信仰修养为之奠基
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得我国文化传统缺乏法治基因。要想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思想,非一朝一夕之功。
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副巡视员张瑛认为,“只有源于对法律的信仰才能将法治当做价值和目标来追求,才能对法条背后蕴含的自由、平等、公正等法的精神和原则,具有较高自觉和理性认识,所以,实现法治需要有全民的法律信仰。”
熊智认为,“法治首先是一种习惯。如果全体公民尤其是领导者没有养成法治习惯,那么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法治也是一种修养,无论是过马路等绿灯还是开车靠右行驶,都表现为对规范的遵守。这种规范虽然以法律或规则的形式出现,但体现的是个人素养。一个不懂规则的人一定是一个不讲规矩的人。法律就是规矩,要让每个人在法律框架下规矩地做人做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中国人思维和心灵建设的一场革命。只有每个人心中种下法律的种子并精心呵护,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明天,实现民族复兴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侯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