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汉字复兴的脚步》新书发布会召开


学苑出版社历史文化编辑室洪文雄主任发言

12月2日,“纪念汉字跨入电脑时代20周年——电脑与汉字文化复兴学术报告会暨《汉字复兴的脚步》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该书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许寿椿主编,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王选夫人陈堃銶作序,九三学社中央所属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印刷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我国必须跟上世界步伐。1974年8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以汉字通信、情报检索和精密照排为重点的科研项目 “748工程”上马。时任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的王选大胆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也被誉为“当代毕升”。1994年,中国汉字网络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当年中国重大科技成就之一。《汉字复兴的脚步》一书认为,以1994年为里程碑,汉字摆脱了铅字时代的厄运跨入电脑时代,本书是对纪念汉字跨入电脑时代20周年的献礼。

《汉字复兴的脚步》一书作者许寿椿解读了汉字在机械化时代和电脑时代遭遇的不同命运,他认为1994年汉字跨入电脑时代后,汉字信息处理效率已经超越英文,大步迈入了复兴、科学、优化、发展的新时代。与会人员回顾了伴随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汉字文化得以复兴的历史进程,总结了汉字信息化的经验,探讨了汉字文化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展望了汉字文化发展的光辉前景。

与会人员呼吁,享受着汉字电脑化种种发展成果的各界朋友,充分把握信息技术的脉搏,通力合作,多学科、多角度地深入研究汉字、宣传汉字、推广汉字,使汉字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会议由学苑出版社与北京大学计算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汉字复兴的脚步》介绍

在国内汉字文化越来越热的情况下,《汉字复兴的脚步——从铅字打字到电脑打字的跨越》一书也应时而出。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是从技术角度来阐释汉字传播技术在机械化时代和电脑时代的不同面貌。

作者许寿椿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曾参与国家首台百万次计算机的软件研制和地震预报及地壳构造运动数值模拟研究。1985年起从事计算机基础及普及教学,此期间研究工作包括中文信息处理及四色问题计算机辅助研究。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作者对汉字在机械化时代和电脑时代遭遇的不同命运有着深刻的技术因素解读。这种解读更加科学、客观,值得今天从普通大众到汉语言文字研究管理者学习了解,以利汉字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推行。

铅字时代之所以成为汉字的厄运时代,从技术角度看是由于汉字机械打字机比英文机械打字机傻、大、笨、粗,使用繁难,效率低下。铅活字的排版、印刷同样比英文的落后、低效,能源消耗更大、污染更严重。加之铅字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都与中国苦难的半殖民地社会重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占领、掠夺使中国陷于被欺辱、瓜分的悲惨境地,完全丢失了主权、财富和尊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汉字明显地无法适应机械化的事实使得在国人之中传播科学知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受到严重阻碍。于是就促使汉字落后论、拼音文字优越论、全盘西化、民族悲观等思潮大行其道。

汉字落后、汉字拼音化的观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电脑化之前都是社会共识。1994年,中国的机械打字、四码电报、铅字排版印刷退出历史舞台。电脑打字、网络通讯、电脑激光照排获得普遍应用。国际有关组织承认中国已经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上都标志着汉字的基本复兴,实现了从铅字时代到电脑时代的跨越。此时的汉字电脑处理,包括输入、存储、编辑加工、检索、传输、显示、转换等一系列操作,是比较彻底、完整的技术变革。

但是,由于汉字电脑化的变革太过迅速,而其中蕴含的技术奥秘都被封装在芯片、硬盘中,不再像铅字时代那样直观、明显,加之机械化时代的汉字落后论多被国人敬重的人物承认,具有权威性。这一切都使人们对电脑化了的汉字还存在许多质疑,比如在输入法的效率上,拉丁字母是直接输入,而汉字需要编码转换,所以汉字输入效率一定比英文差;在信息存储上,英文字母占一个字节,而汉字需要两个字节,所以汉字要比英文更占存储空间,进而,汉字字库也要比英文字符集消耗巨大;繁体字笔画数多,字库消耗大,所以应该继续简化汉字,进而导致国家技术标准和汉语言文字研究管理者的分歧;国际信息网络及电子计算机都主要为西方文化服务,汉字很难融入;等等。对这些误解和质疑,作者均从技术语言的角度以实验案例的方式,尽可能通俗地为我们进行解疑,肯定汉字电脑化之后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百年来汉字传播技术的演变历程,对于理解当今全新的电脑时代,汉字的优越性及汉字文化的特点,以及迎接汉字文化的新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视角。(穆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