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老中青三代社员,七十载九三深情


在许多人眼里,九、三不过是两个简单平凡的数字,但是在九三学社社员心中,“九三”是鲜活而有生命力的,转眼间这个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镌刻在名字里的民主党派已经走过70载春秋。

70年很短,它只是历史的一瞬;70年很长,它可以是人的一生。星空有多浩渺,历史就有多深邃。“九三”不仅仅象征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第一次反抗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同时,还包含了九三学社前辈两个沉甸甸的理想,这就是对民族解放的向往,对国家富强的追求。翻开历史画卷,回首光辉历程,让我们走进几位九三人,听听老中青三代社员的心声。

冯培恩:为了民主与科学

[语录]:“民主、科学是九三学社的缘起,也是九三学社始终坚守的核心价值,它把一代代九三人凝聚到一起并为之不懈奋斗。”

“民主与科学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发起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将科学作为这一革命的文化纲领。也正因为如此,许德珩等九三学社创始人认定,只有民主科学才是救国之道和现代化必由之路。爱国必然追求民主与科学,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先进分子的最大共识。”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著名机械设计学家冯培恩说。

1981年4月,年仅37岁的冯培恩满怀科教兴国的热情去德国深造。5年后,他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学成回国。在浙江大学,冯培恩先后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及省部级科学基金和有关项目11项,同时承担与十几家国有骨干企业的合作项目。一项项高、精、尖科研项目随着冯培恩的埋头苦干开花结果。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广义优化设计方法学概念,首创柔性优化技术,首先实现初始方案的智能生成和可行化……

如何认识历史,意味着如何解释过去和面向未来。70年前的民主科学座谈会伴随着硝烟烽火一路走来,虽已沉入历史深处,却化作现实的养分托举起现实和未来。冯培恩说:“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领域,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特点不同。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民主与科学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表达。我们今天讲民主与科学,就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应是九三学社70年来所取得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共识。”

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了解决民主救国、科学救国的问题都没实现,原因就是没找到这条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道路才为民主与科学奠定了最主要的基础,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没有民主与科学,但是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框架下实现民主与科学。

站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回顾过去,正是为了更好的洞见历史,面向未来。

邵鸿:明使命 干实事

[语录]:“明使命、干实事。扎扎实实工作,真正为国家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复兴,做点实实在在的贡献。”

近年来,九三学社发挥自身科技优势,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的 “九三品牌”。从在中国科技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863”计划,到提出“低碳发展”的一系列提案,从振兴黔西南“星火计划”到“保护中华水塔三江源”的呼吁。这个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想方设法提高履职水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前瞻性、操作性、科学性的对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起到积极作用。”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历史学家邵鸿认为,不断提高履职水平是“明使命、干实事”的必由之路。

曾任南昌大学副校长的邵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军事史和江西地方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成果丰硕。他曾接替著名历史学家谷霁光先生主持国家教委重点社科项目《中国兵制史》的研究和编写,独立承担国家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课题《兵阴阳家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富有创建广大的专题研究论文。在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后,邵鸿启动社史研究工作,组织力量拍摄社史记录片,编撰《九三学社人物丛书》、《九三学社史话》等系列丛书。

九三学社鲜明的界别特色使九三学社成为院士最为聚焦的一个参政党。九三学社有中科院院士52名,工程院院士14名,是名副其实的“院士大户”。而在九三学社70年的历史上,先后拥有178位院士,是8个民主党派中院士最多的一个。如何更好发挥九三学社科技优势?邵鸿说:“一方面积极利用科学家资源去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例如,为了搭建汇聚社内外高层次专家学者,就事关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交流探讨的高层次平台,我们从2014年6月到2015年7月举办了5场科学座谈会,涉及大数据、量子通讯、智能化养老、现代科学技术和医疗等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通过九地合作、支边扶贫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地方发展经济,例如九三学社院士委员会每年都要组织院士专家团到各地区进行宣讲科普,帮助地方解决科技问题。”

“认人不认庙”是九三社员入社过程中的一个有趣现象。从九三学社70年发展脉络看,最广为人知的是囊括了一部分中国顶尖科学家,从早期的潘菽、何鲁、梁希等到建国后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等两弹一星元勋,改革开放后王选、黄昆、师昌绪、谢家麟、程开甲等大科学家。邵鸿说:“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比单纯搞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许多社员加入九三学社是受到榜样力量的鼓舞,某种程度来讲优秀科技精英就是吸引社员加入九三学社的旗帜,许多老社员‘传帮带’新社员进行科技研究和业务成长。目前社内开展学习王选、闵乃本等院士的活动,就是通过榜样力量去‘团结人、教育人、凝聚人’的典型范例。”

潘建伟:瞻望未来  责任重大

[语录]:“入社10年来,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我与众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一起参与和见证了九三学社在新时期的发展历程,也更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工作者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和责任。”

“老一辈九三科学家炽热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无私奉献、始终不渝的精神品质,为我们后辈九三学社社员和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正是包括诸多九三学社前辈在内的中国科学家的光辉榜样激励和引领,使我坚定了献身中国科技事业和为我国量子科技发展作出贡献的决心。”年仅45岁的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说。

1970年出生的潘建伟,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短短几年间,斩获国内、外诸多荣誉及头衔,潘建伟在竞争激烈的量子通信世界科学的前沿,已牢牢地占据着制高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之努力,我选择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伟说。

2005年,在韩启德主席和王选副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潘建伟光荣地成为了九三学社大家庭中的一员。他说:“能够和诸多仰慕崇敬的杰出科学家一样成为九三学社同志,是我极大的荣幸,也是对我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继续建功立业的巨大鞭策。经过10余年的奋斗,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培养了一些优秀的青年人才,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在国际量子科技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尽了一份力量。”

没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多么波澜壮阔的蓝图都只是虚无缥缈的幻景。中共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也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九三学社青年社员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是潘建伟一直思考的问题。

要继承和发扬九三学社先辈的光荣传统,在岗位上更加扎实工作、刻苦攻关、努力创新、积极进取;

要进一步推进实用化量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我国的信息安全、计算能力等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五种能力”;

要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政治职能,围绕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

要积极参与支边扶贫、科学普及等社会服务工作,扩大九三学社的社会影响力……

一棵树,树冠有多高,树根就有多深。几代人精神爱国奉献,七十载事业民主科学,九三人将在多党合作的广袤大地上继续发挥聪明才智,谱写出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乐章。(杨琴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