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九三学社中央2013-2014年度优秀新闻作品评审结果揭晓。《浙大与王淦昌的湄潭岁月》等18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盘点:获奖作品体裁丰富
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自2010年以来连续4次举办年度优秀新闻作品评审。此次评审中,共有26个省级组织推选73件参评作品,其中,消息类15件,通讯类31件,评论类13件,理论类9件,文史类5件。与前3次评审相比,参评单位和推选作品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评审中,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从优秀新闻作品评审专家库随机抽取18名专家组成评委会,由每位专家按照各类新闻作品评分标准对参评作品逐一打分,根据每件作品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序,前18名获得一、二、三等奖。
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为,《浙大与王淦昌的湄潭岁月》(作者:胡英明)、《我与习近平在正定的交往》(作者:王幼辉);获得二等奖的作品是,《修订法律,对不同所有制财产“同等保护”》(作者:陈利浩)、《高校科研经费“跑冒滴漏”透析》(作者:刘尧)、《“初级阶段”之后怎么办》(作者:陈利浩)、《震惊世界的锤音----澄江化石的发现者侯先光》(作者:胡性能)、《我与恩师的一段“梦”缘---周冠生教授忆潘菽》(作者:杜海清)、《〈纽约时报〉输给互联网的启示》(作者:肖频频);获得三等奖的作品有,《国企改革,政府的责任在哪?》(作者:原松华)、《茅以升难舍“北洋”情》(作者:张玉芳)、《建言要有含金量》(作者:陈利浩)、《“北大仓”如何让全国人心不慌》(作者:李丽萍等4人)、《论民主党派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周长城 等2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作者:李志平 陈恒 李丽萍)、《满城尽飘花菜香—记九三学社河南商丘市委会助20万斤花菜找销路》(作者:苏美娟)、《人民政协加强与新兴社会阶层联系的新途径》(作者:王砚戎)、《民主党派在舆论宣传时应当秉持的基本观点》(作者:徐宗俦)、《为基层减负:“减评”更要“减牌”》(作者:龚震)。
获奖作品中,文史类4件,评论类8件,通讯类2件,理论类4件。
探寻:它们为什么获奖
始料不及的文史。回顾以往3次评审结果,获得一等奖的5件作品均为评论类,以评论马首是瞻的格局似乎已然形成。然而这次评审结果却有些让人始料不及,文史类作品振臂一呼,力拔头筹,且左拥右抱两个一等奖。今次代表文史类作品出战的另外3件作品也有优异表现,一件获得二等奖、一件获得三等奖,而另一篇题为《参政议政二三事》(作者:刘宇)的作品名列第19名,与奖项仅一步之遥。
为何文史类作品如此亮眼?将5件作品摆列开来,一一品评,不难发现其中的共通之处,那就是以人说史、以情动人,历史与文学完美融合。以《浙大和王淦昌的湄潭岁月》为例。
“那是一抹依偎着苦涩的芳醇,缠绵在历史的舌尖,再也不能拭去。……”犹如一股涓涓细流叮咚着幽咽乐声开启一扇历史的花窗。“是湄江粼粼柔波的抚慰,启迪了王淦昌的思绪,还是茶乡烹煮的佳茗润泽了他的灵感?‘多点子教授’的美称就是当年浙大师生们对他格外活跃的思想以及丰富想象力的赞美。”曼妙文字的芊芊素手为我们展开了先贤一卷曾经的湄潭岁月,在茶香氤氲中,跟随作者的笔尖,清晰感受湄潭历史中那依然闪光的7年,领略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风采卓然。“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小城湄潭还有“求是路”、“求是中学”烙刻着历史的印记,昭示着、传承着浙大不朽的精神。它同时也在启示我们思考,今天的大学在新的起点上该怎样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以史为鉴,是为回首过往之意义所在。从那7个春秋中走出,立于当下,势必要反思我们脚步,追问前进的方向,给文章一个隽永的结束。
风采不减的评论。评论类新闻作品于本次评审中让出了头把交椅,但并非虎落平阳。18件获奖作品当中,有8件为评论,可谓撑起半壁江山,风采不减当年。尤其要关注的是一匹横空而出的黑马——陈利浩,他3件作品参评,件件上榜。《建言要有含金量》在人民日报刊发,《修订法律,对不同所有制财产“同等保护”》和《“初级阶段”之后怎么办》在南方周末刊发。由此可见,这三篇文章不仅仅能受到九三学社优秀新闻作品评审专家的亲睐,更是被这些受众面较大的媒体所认可。台大戏好,宣传效果自然也好。
如何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呢?回顾4次优秀新闻作品评审,评论类作品的作者无一例外都是社员。这并不表示专职宣传干部的欠缺,分工有不同,术业有专攻。九三学社社员在本行业中都是佼佼者,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更为深入和透彻,论点的提出、论据的搜集、论证的专业性都极具优势。那么,依靠广大社员的能量源,引导和培养社员为宣传九三学社出力,便成为专职宣传干部的必修之课。怎样发现和培养社员中的潜力股?在历次获奖作者中较为突出的陈利浩、龚震等,在宣传界闪光熠熠的同时,在参政议政界早已鼎鼎大名。他们发表的文章大多脱胎于自己的建言献策,好的提案、信息本身就蕴含着重要新闻价值。
辉煌不在的通讯。通讯类新闻作品在历次评审中都有压倒性数量优势,以本次评审为例,通讯占参评作品总数42%。从以往3次评审的结果看,通讯类作品的获奖完全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2010-2011年度,6件获奖作品中,通讯3件;2011-2012年度,19件获奖作品中,通讯8件;2012-2013年度,19件获奖作品中,通讯 10件。
战斗力多,胜算自然大,真是如此吗?2013-2014年度,在18件获奖作品中,通讯只有2件。参评通讯类作品质量下降如此惨烈?非也。我们用数字说话,2011-2012年度优秀新闻作品评审中,80分的作品排名第7,可以获得二等奖, 而同样的分数在本次评审中的排名在20之后,无缘奖项。由此可见,不是通讯类作品不行,而是今年其他类别的作品很行,它的辉煌不在看似悲剧,实则证明了我社新闻作品整体实力的提升。
不增不减的理论。理论类作品在4次评审中,因第一次获奖名额仅有6个,所以未见上榜,之后的连续3次,均有4件作品榜上有名,任别家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若说这“理论四君子”岿然不动,也不尽然。因为参选作品增多、加之今次评审获奖名额较上两次减少1名(前两次都有并列)。所以这表面不增的数字,其内在含金量还是有所增加。
爱恨不能的消息。提起消息类新闻作品在评审中的表现,可是要掬一把伤心泪了。在连续4次评审中,仅第2、3次各有1件上榜,这次更是全军覆没。但是如果把评审比作一场选美,这厢是背心儿短裤的短跑女将,那厢是锦衣霓裳的华妆美人,定然是无悬念的结果。
消息是不适合这场比赛的选手,看着它惨淡的表现,我们要弃之如敝屣?当然不是,消息是我们日常新闻宣传中最多见也最常用的一种表达形式。短平快就是它最大的特点,它的内核是信息,只要满足5个W,且快速传播满足时效性,这就是一篇成功的消息。而一条消息好不好,影响力大不大,则取决于事件的本身,如显著性、重要性等。
在这样的评审中,我们不能因为消息类新闻作品未能获奖就说它的质量不行。消息类新闻作品的作者几乎全是专职宣传干部,所以也不能看到20名获奖作者中仅有4名专职宣传干部,就否定这一群体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怎么样让消息更吸引人,让“短跑选手”的外在姣好一些,博取更多人的关注?亦或是,针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不妨打打组合拳,消息和通讯联合出击。
求疵:听听评委怎么说
经过连续4年的评审工作,我社的新闻作品质量可谓向前迈出一大步。成绩自然是要肯定,存在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就今年参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听听评委怎么说。
首先,体裁把握还是老问题。今年的作品中依然存在消息的新闻点把握不精,标题信息不够、亮点不突出、导语不凝练、文风不实;某些评论可读性不强,观点经不起推敲,论证不严谨;一些通讯的写作因占有材料少使文章的深度、广度不够,在文风上依然呈现汇报材料的特征;其次,参选作品的局限性不降反升,往年的摄影、视频类作品可谓凤毛麟角,今年更是绝迹。这说明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对文字以外的表现形式重视不够,能力有待提高;再次,参选作品依然扎推儿在统战系统媒体上,虽然已经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身影出现,但是力度仍然不够,尚需继续拓展新闻宣传阵地。当然,评审工作本身也存在评审标准和作品分类不够严谨等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
盘点、探寻也好,吹毛求疵也罢,主要还是想通过每年的新闻作品评审工作,找出一点规律,获得一些启迪,力求有些收获。(刘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