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越来越重视,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就加强农业科技工作进行部署。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70年代末时仅27%,现已提高到56%。从2000年至今,水稻最高亩产从700公斤增长到1000多公斤,年均增长超过3.3 %;但是平均单产的提升却非常有限,2000年到2012年,水稻平均亩产由418公斤增长到452公斤,年均增幅仅0.69%。这表明,我国投入了大量财力和技力进行高产试验,取得了屡创高产的巨大成绩,但在高产田里试验出的很多良种、良法却未能有效推广到大量的中低产田。
高产田试验成果难以在中低产田落地生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低产田不具备高产要求的“良地”条件。高产需良种、良法和良地三个条件兼具,缺一不可,而我国的中、低等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0.6%,超过了14亿亩。由于大多数耕作地达不到“良地”标准,良种、良法的运用就达不到应有效果,难于实现全国粮食作物的普遍高产。
二是很多农民尚未掌握高产品种栽培所需的“良法”。一般来说,在具备“良地”条件下,良种与良法在超级稻增产中的贡献率各占50%左右。而由于农村许多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程度较低、年老体弱者,他们掌握的农技知识、田管技术多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栽培第一代杂交水稻的水准。老技术与新品种之间存在严重代沟,制约了新品种增产效力的发挥。
三是高产品种栽培技术复杂,所需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据调查,高产品种因栽培技术比较复杂,按保守估计,每亩比常规品种至少多用5个工,多支出300元;且高产品种与常规品种相比不仅种子价格高,肥料用量也大,相应增大了生产开支。由此可见,高产品种增产未必增收,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农民推广高产品种的积极性。
四是一些农业科技高产项目存在重育种轻栽培的倾向。有的高产品种在推广中出现“水土不服”,出了示范田丰产性和抗病性就大打折扣。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研究高产品种特别注重实际推广,有些粮食品种虽然单产水平并不高,但是性能优良,不仅对多数病害具有一定的抗性,而且在本国适地性强,便于大田栽培。
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规模将达到14.5亿人,人口的增加以及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善,都要求提高粮食的自给率。如果有限的科技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高产田而不注重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虽然前者可以创造高产纪录,但由于前者面积比后者面积少很多,对全面提高粮食单产的作用反而不大。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大幅度提高中低产田的粮食单产和总产势在必行。
为此,建议:
一是注重围绕中低产田开展农业科技研究。调整农作物增产试验方向,除继续抓好高产田试验外,将中低产田增产试验作为农业科研的重点。加大相应投入、制定专门规划,尽快在研究和推广适宜中低产田自然环境、生产条件的粮食品种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二是坚持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新品种运用同步推进。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8亿亩,其中“十三五”时期的建设任务是4亿亩。应强化部门协调和地、水、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统筹,按照中低产田不同类型及其主要制约因子,有针对性地施策。应将保障现代农业发展、新品种推广和新技术运用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目标,着力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扩大粮食生产良法的运用面。探索公益性农技服务与经营性农技服务相衔接配合的农技服务新机制,发挥农资、农种经销商、农产品加工、购销户联系千家万户的优势,借助它们的经营链条将良法推广到村到户。推行适度规模种植,实现机械化耕种、集约化管理和技术指导,保证良法推广效果,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四是加快种业改革,创新育种机制。深化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有序流动,使种业研究更加注重实际运用,研究、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粮食作物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