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6号》对义务教育作出规定:“教学班级学额以不超过 45人为宜。”此后,虽然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全国的大班化状况仍然没有明显改善。
有专家基于教育部公布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班额统计数据分析,2009年,城市县镇小学生学习的主体班额分别为46-55人、36-45人、56-65人;农村小学生学习的主体班额分别为25人及以下、26-35人、36-45人。城市初中学生学习的主体班额分别为46-55人、36-45人、56-65人;县镇初中学生学习的主体班额分别为46-55人、56-65人、66人及以上;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的主体班额分别为46-55人、56-65人、36-45人。据教育部2011年统计,2010年,初中56人以上班额在全国超过50%,小学56人以上班额在全国超过20%。我们了解到,在欠发达地区的县城,中小学的班额少则70人,通常80人以上,贵州省甚至有超过140人的超级班。
我国义务教育普遍存在的大班化,不仅加大了班级管理难度、导致师生俱疲、影响教学质量,难以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和个性化教育,长期来看还会阻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教育部和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进展缓慢、困难重重、普遍感到信心和能力不足。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现状。即使上海、北京等率先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经济发达城市,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全国范围实行小班化更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其困难是多方面的,比如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有待更新、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加剧,教育资源的均衡程度不够,城市的学校扩容征地困难,教师数量不足,巨额的投入超出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等等。为此,建议将这一问题纳入国家层面统筹解决。
一是更新观念,制定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超级班的实施办法,恢复部分贫困地区村级小学,同时制定逐步实行小班化的目标,并纳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
二是研究多元化投入策略。据有关资料,美国联邦政府在 1999年全面启动小班化教育改革时,当年拨款12亿美元,2000年后的7年内每年拨款14亿美元,总计拨款124亿美元,专项用于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根据我国国情,应再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投入。
三是继续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小班化教学涉及到教学策略改革、教师职业发展、课程改革、管理改革、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内容,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在这些方面的政策措施大多没有以小班额为依据。应不断研究和实验多方面的改革措施,随着班额的缩小,可探索在义务教育学校治理中加强协商民主,包括引入家长对教师和校长的民主评价机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家长、监督学校管理的机制等。目前,不少学校把本应在课堂完成的教学内容搬到课外辅导班或民校去完成,借此牟利。如果实行小班化和民资投入基础教育学校,可能有利于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