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关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的建议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已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85℃。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极暖事件增多,高温热浪发生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近60年来,我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约为全球均值的两倍。1961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升高,如区域性高温、干旱和暴雨洪涝事件增多,中东部霾日增多等。各种极端天气频发不仅导致人群死亡率和发病率增高,也增加了传染病及慢性非传染病暴发的风险。例如,登革热等许多病媒生物及病媒传播疾病分布范围不断扩展。2013年我国74个城市大气PM2.5浓度均值为每立方米72微克,是国家标准的2倍多,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7倍多,严重影响人群身心健康。

自2008年始,我国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特别是2012年以来,围绕落实“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启动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适应机制研究”(973)项目。由于诸多因素,应对与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气候变化和人群健康风险系统评估,对气候变化造成的人群健康风险认识不充分,采取的适应策略、政策和措施等缺乏系统、科学的依据,严重影响人群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恢复能力。二是缺乏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的总体规划和系统部署,相关研究起步晚,多部门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尚未开展全社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行动。三是各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其健康效益缺乏评估,尚未筛选出协调一致的针对性策略、政策和措施,影响了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公众行动的协调性。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气候变化和人群健康风险系统评估。建立完善气候变化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体系,重点明确与气候相关的敏感性疾病及特征,以及对我国人群造成的疾病负担;定期开展评估,识别气候变化健康脆弱人群与脆弱地区,绘制国家气候健康风险地图;开展决策者及公众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认知水平及适应能力评估;开展相应政策措施评估,完善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的适应策略、政策和措施。

二是完善各项机制,加强总体规划,调动各方力量。建立气候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健康风险及相应的适应建议;建立包括气象、卫生、环保等部门在内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工作规划与年度计划,联合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行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相关知识和政策措施;组织科普知识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开展面向脆弱人群的专题讲座,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

三是加强对政策和行动的健康效益评估,提升政策综合效能,引导社会参与。切实采取健康效益更强、社会协调度和群众响应度更高的策略、政策和行动。例如,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综合考虑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热岛效应,完善热浪等极端天气下的人群防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