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九三学社中央联合河南省委会就南水北调与移民安置问题进行调研


“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是个永恒的课题,要统筹兼顾、综合谋划,算好经济账、社会帐、政治账和生态账,加强各省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出力献计。”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在近日举行的“南水北调与移民安置”座谈会上说道。南水北调通水后如何保水质?移民搬迁后何以致富?沿线生态保护有何措施?……带着这些疑问,近日,九三学社中央联合社河南省委会前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南阳淅川进行调研。

作为主要淹没区和移民搬迁安置区,南阳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16.5万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南阳段总干渠在战线最长、工程量最大的情况下,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并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移民后时代:能发展、可致富

“搬得出”只是移民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做好移民后续发展稳定工作,确保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九重镇桦栎扒移民新村距南水北调中线渠首11公里,是河南省最大的內安移民搬迁安置点,共安置了1817名移民。在这里,调研组了解到:移民前,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为4千元,而201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到了8千元。“让大家都有活干。”村主任质朴简单的一句话让调研组倍感欣慰。

“虽然移民人均收入已达到8000元,但仍比当地低1000元左右。”南阳市移民局马俊宏坦言,移民搬迁后受制于区位、资源、观念、资金等因素,发展后劲不足,“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扶持发展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建议中央抓紧制定移民后续发展规划,并设立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安置区产业发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征地移民司副处长朱东恺同样认为,移民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后续发展需要国家和地方的持续关注,建立移民稳定工作长效机制。

南水北调难度在移民,成败在水质。“移民牺牲很大,尽管搬迁后收入有所增加,但跟全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格外重视,推动沿线移民的安居乐业,确保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主委张亚忠感慨道。

通水持久战:保水质、护运行

2014年,南阳市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以上,入库支流水质达到其功能区划要求,满足调水水质要求。为此,调研组特意视察了淅川县污水处理中心,观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厂、旋流沉沙池的运作程序,“处理1吨污水需要多少钱?”“能否满足淅川县的污水污泥处理量?”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在调研中不时询问了解。

南阳市南水北调办负责人表示,南阳市水源区57个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已全部建成,由于配套设施不全、工程未验、运行机制未确、运行费用无保障等原因仍处于试运行状态。由于水源区多为国家级贫困县,无力保障正常运转,“建议协调争取国家列出专项资金,对水源区乡镇‘两厂(场)’的建设资金缺口和运行费用给予补贴或纳入‘十三五’规划。”

据悉,目前汇水区域大量的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库区水质总氮浓度超标、总磷浓度逐渐上升的重要因素。

对此,南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刘金利建议,下一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应以国家重点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验区为载体,持续推进水质监管建设,严格环境执法监管。水利部调水局处长姚建文说,水质保护任重而道远,党中央和老百姓对中线工程水质的关注度都非常高,特别在污水处理方面,要加强污水收集,提高处理水平。

经济生态化:转结构、促升级

保护好一渠清水,短期靠关、停、并、转,但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以水质保护倒逼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发展,努力推进经济、社会、环境“三重转型”,走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建设之路。

在淅川县丰源化工有限公司,调研组得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该企业通过职工集资、社会融资和施工企业垫资,积极建设年产600万支中高端汽车减震器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共投资8000余万元。可目前国家应予拨付的企业结构转型资金还没有到位,项目后续资金难以为继,资金链条断裂,导致项目建设进退两难。

“尽快畅通部分规划项目资金保障渠道。”座谈会上,南阳市副市长曹鹏程直言:目前,工业点源治理、尾矿库治理、环库生态隔离带建设等项目资金仍无着落。特别是泰龙纸业、丰源化工2个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都是列入整治的重点企业,但至今资金仍无着落。对此,调研组表示将在形成调研报告时将此情况详细写明,为政策的落地和产业的调整鼓与呼。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南水北调生态走廊建设也正有序推进,抓生态、强关乎,并出台了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发展规划,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赖明表示,南水北调水源区既担负着构建生态屏障、保护水质的重任,又肩负着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任,要算好经济账、社会张、政治账和生态账,为了水质能够永续保障,将向中央建议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陈宝燕 艾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