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如何让简政放权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宁波市委常委、市农科院院长马荣荣向大会递交了一份《关于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决策机制的建议》,新浪、网易、搜狐等多家门户网站摘登了建议内容。
马荣荣认为,由于行政审批具有一定的技术专业性,加上改革的成果成效很难立竿见影,外部的人很难看清很难评说。“主动权掌握在各个部委办自己手中,取消和下放什么事项基本上由部门自己说了算。除了有些思想认识比较到位的部委办会老老实实真正取消和下放事项外,有些部委办把行政审批事项拆开来取消和下放,不愿意取消或下放一些‘含金量高’的项目,特别是束缚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人民群众就业创业创新的事项。”他说。
在马荣荣看来,与上述“内部主导”相反,是另一类由“外部主导”的改革,效果就好了很多。他说:“那些在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学者和公众的意见基础上,由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具体领域的单点改革举措,效果就很不错。”他分析,这一类改革举措的点选得很准,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触动很大,能被广大企业群众直接感受到,改革效果人人都可以看见都能评价,改革主导权掌握在社会公众手里,对部门的压力大,由不得有关部门偷半点懒。
马荣荣表示,这类改革举措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就有很多,比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将1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实行不动产全国统一登记制度;简化汽车年检制度,6年以内在用私家车免于车检;规范中介服务行为,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一律由行政机关支付服务费用并纳入部门预算、严格限定完成时限,等等。
“这些具体领域的改革举措非常准,真正触动了传统审批制度的弊端,精简了不属于政府的权力,转变了职能,实实在在把权力还给了社会、市场、企业,给企业群众带来了红利,基层叫好,企业群众叫好。”
因此,马荣荣建议,改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策机制和路径:
第一,将改革具体举措的选定和落实由“内部主导”转为“外部主导”。改革的具体举措尽量源自基层一线和企业群众的需求,以此来带动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和下放。
第二,要把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的决策由听取本部门内部意见为主转向听取基层和企业群众意见为主。各部委办根据基层和企业群众的需求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并且尽量从基层一级政府层面能够完整办理“企业投资一个项目、群众创办一项事业”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角度,整体地考虑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动涉及多部门管理事项的行政审批扁平化,避免企业群众“蹿上跳下地跑审批”。
第三,要系统地修法。行政审批制度就是行政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质就是修改行政法规。因此,必须要系统地梳理并修改不合理设置行政审批事项的行政法规有关规定,通过修法来改变行政体制弊端,将行政管理方式从注重审批转向注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