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到发挥青年才智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新常态下保持就业率稳定的必然要求,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任务重要且紧迫。目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由高校承担,压力大,经费紧张。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新增劳动力主体。据人社部统计,2014年新增劳动人口1600万,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727万人,2015年将达到749万人。毕业生占新增劳动人口45%左右,就业压力巨大。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由高校承担。各高校投入大量人、财、物,全力开拓就业渠道,广泛收集用人信息,组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岗位。但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需经费,仍有由高校所收学费承担,没有针对就业工作的专门经费,难以制定实施面向就业的实质性措施。据财政部数据,2014年国家促进就业的专项资金达427.4亿元,同比增长3%,但这些资金并没有直接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是大学生创业热情高,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缺乏资金支持。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有热情。2014年,全国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总人数达39.6万人,比2013年增加8.6万人,增幅27.7%。以浙江省为例,2011-2013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自主创业率分别为0.48%、0.57%、0.63%;毕业1年后的创业率分别为3.8%、4.4%、4.6%,呈现明显的上涨态势。另一方面,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浙江省2012届高校毕业生毕业1年后进行自主创业的有11662人,共盈利9.2亿余元,辐射带动就业岗位92348个,创业带动就业比率为1:8。但资金不足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瓶颈。调查显示,创业大学生中启动资金1万元以下的占59%,1~5万元的23%,6~10万元的9%,11~20万元的5%,20万元以上的4%。2/3的创业大学生资金主要依靠家庭支持和个人存款。其余资金来源中,小额贷款占13%,银行商业贷款占9%,政府创业基金占4%,学校资助占3%,风险投资仅占1%。创业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其一,贷款难。主要难在没有财产抵押,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其二,缺乏寻求风险投资及天使投资的有效渠道。其三,国家和省级层面“大学生创业基金”缺位。目前,国家层面没有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全国省级专项资金仅8.8亿元,尚有6个省份未设立。
三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中,明确提出“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各项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所需经费”,“高校开展的校园招聘活动,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大型专项活动项目给予适当支持”,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就业工作经费由人社部门掌握,难以分配到高等学校,此政策在大多数地方难以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但至今尚未落实。
为此,建议:
一是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国家专项经费,支持高等学校开展就业工作。资金来源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单列或从人社部的就业专项经费中分列。也即,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社会就业经费中单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支出条目,由财政部门依据各高校毕业生数量按比例直接拨给学校,减少中间环节,切实保障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需经费,专门用于高校组织开展的校园招聘活动、就业指导服务及特殊困难就业帮扶。这些就业专项经费由教育部进行专项管理、评估和审计。
二是设立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由财政部牵头,设立专项或从就业工作经费中单列5%,用于建立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省级创业基金主要用于扶持本地区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基金规模参照国家创业基金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