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数据统计,2014年陕西省城镇新增就业43.6万人,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达88.5%。陕西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好转,“托底安置”政策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西北大学副校长高岭认为,当前社会并非无业可就,去寻找一个“心仪”的职业则成为了当前毕业生应该理性面对的问题。
择业之道:“适”者生存
高岭表示,就业一直是高校学子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需要在临毕业之际花费较多的时间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而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似乎也进入了一种“新常态”:并非无业可就,最大的问题反而是如何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行业。
“许多人说就业难,我认为真正的难点是去寻找一个符合自己心理定位的职业,也就是择业!”高岭说道,“个人理念要和实际相结合,如果你在技术方面是一把好手,但匮乏人际交流上的经验,你却选择去做公务员,就会造成择业方向的偏差。”
追逐梦想前 你需要付出什么
可是当你认识到自己合适和感兴趣的行业时,能否就单纯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择业呢?高岭告诉记者,有些时候,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追求并不能每时每刻都保持着一致,高校的学子应该理想的认识到,当实现自己理想之前,需要为之的努力是什么?
“孔子有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自己是否具备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能力,更为关键。陕西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迅猛,面临就业的高校学子应该注重自身各项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在择业方面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更快的寻找到自己心仪的职业。”
创业或成当前就业“新常态”
此外,高岭对当前“新常态”下的就业模式仍感兴趣,尤其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大学生创业问题。高岭认为,大学生应该发挥自身极富创造力的特点,尝试将自我的激情和热情投入在创业当中。拥有着政府给予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条件,创业不失为大学生就业的有一个选择。
作为西北大学的副校长,高岭坦言:“同时学校也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既要传授他们所需的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其综合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多领域的学习,让学生在成为专业型人才的同时,有更多的从业道路可走,知识面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择业面,但两者之间依旧有不容忽视的联系。 (特派记者 赵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