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为什么不信任我们?”有些干部常有这样的疑惑。过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而今,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各级党政机关作风大为改观。然而,不少地方门能进,脸好看,但事却不办了。某些干部深谙“不为祸始”之道,信奉“多做多错,不如不做”,“得过且过,只求平安”,甘于尸位素餐,少了责任担当,导致改革举措的成效、群众对政府的信任都大打折扣。
其一,敷衍塞责,能拖则拖。有媒体报道某地的“桃花源”变成“污染源”,部分乡村环境恶化持续十余年,“稻不能吃、水不能用”,连空气也让人“头昏胸闷”,有的重污染工厂已投产七八年,大量群众却仍然滞留在防护区内难以搬迁。当地干部将其归因于“监管不到位”、“没有进一步跟进”,实际情况“真不知道”,因为“去的少”;或是“文件没下来,县里没有钱”,搬迁“要个过程”;甚至在村民癌症高发、儿童血铅超标的严重状况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工作“不是尽善尽美”、“存在瑕疵”,“肯定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整改”。这让人不禁要问:群众要等到什么时候,企业早已缴纳的搬迁费去哪儿了?为什么在某些干部眼里,问题都是历史欠账,未来全是一片光明,面对眼前的责任,却总要继续“研究”?又如,有些高速公路收费年限到期却“换马甲”接着收费,有关部门则用“总体亏损”的说法给百姓“上了一课”,着实引人惊呼。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公开每条公路的明细账?
其二,不肯担责,不了了之。去年岁末,某地发生死亡三十余人的重大事故,当地各级干部一时间“集体失语”,没有一名官员公开致歉,直到一周后,才有领导干部表示“我们要承担起责任”。试想,若没有高层关注,是不是又会像“火烧粮库”、“市长失联”、“公职人员持枪误杀村妇”一样成为“烂尾新闻”,最终不了了之?不少领导干部,面对工作失误要承担责任时,动辄归因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甚至是群众“素质不高”;谈起成绩,言必称“我”、“我的”,谈到追责,马上变成了“我们”。“我们”到底是谁?许多类似事件,表态多跟进少,道歉多问责少,调查多真相少。引咎辞职等制度建立多年,而真正引咎自摘“乌纱帽”的干部又有几人?
其三,不假思索,一禁了事。去年,某打车软件推出了“专车”服务,这原本既有利于行业转型升级,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出行难”。然而在不少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却不加区分地给“专车”扣上“黑车”的帽子,严厉打击,方式简单粗暴。法无禁止即可为,面对市场创新行为,一些部门不去探索完善管理制度,反持“管不过来即禁止”的态度,力求责任最小化,又怎能让市场主体勇于创新?怎能让市场要素迸发活力?某地神速出台汽车“限购令”,从政策发布到实施仅用二十分钟,继而强力执法,封锁店面,停止交易。“广泛听取意见”、“绝不搞突然袭击”、“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官员的种种“承诺”言犹在耳,反差之大,令广大群众瞠目结舌。一纸禁令,的确省时省力,而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真的尽到了吗?群众的利益又在哪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
“群众为什么不信任我们?”一些缺少责任担当的干部,一边肆意挥霍政府公信力,一边这样反问。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取得成功就说明,有了责任担当,就能取得群众信任,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怎样才能有责任担当?一要怀敬畏之心。“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干部要有父母官的担当,绝不应以“父母”自居,应当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才是“衣食父母”,需时常自省,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尔俸尔禄”。二要有改革之勇。面对新常态下种种新问题、新要求,应当主动调研,积极应对,将简政放权和勇于担当相结合,不能只放空炮、一拖再拖,更不能改革别人时说一不二,改革自己时推三阻四。三要固制度之笼。责任追究等许多制度早已建立,多年来却难落实,成为“躺在纸上”的约束,应当想方设法“盘活”制度“存量”,真正限定权力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