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李华栋:应创新机制让“走读干部”自愿扎根


这两年,最让李华栋着急的是乡镇机关公务员的流失,“想进进不去,想走走不动,想引引不进,想留留不住”的状况普遍存在。

李华栋,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江西省委员会主委和江西省科协主席。3月5日,李华栋接受中国江西网独家专访时表示,他这次全国两会带到北京的提案就是关于如何创新引进使用机制,激励人才扎根基层的。

现状:乡镇干部队伍落后农村发展需要

2014年,李华栋走访调研了江西13个县区的基层乡镇,发现虽然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引导人才到基层一线工作的优惠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乡镇基层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主阵地,目前乡镇干部的数量和素质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李华栋和他的同事们调研发现,大部分乡镇干部超工作时间、超工作量、超工作职责;涉农技术型人才偏少,调研真正是学农、林、水、养专业人员不足30%,大部分专业不对口;乡镇干部一半以上安家在县城或中心城区,早出晚归,作息时间与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惯相左,难以与人民群众建立融洽关系;许多年轻干部由于对农民不了解,对农村不关心,对农业无兴趣,他们进入基层工作后,把基层当做跳板,难以融入农村,对农村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想尽办法要离开。

分析:当前乡镇干部面临三大困境

在李华栋看来,乡镇基层干部队伍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是新形势下新现象,简单来归纳,他们的困难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上升渠道不畅。李华栋说,按当前基本走向,公务员在乡镇工作到退休,行政级别能上副科算是“终点”,奔到正科算是“极点”。长期在基层工作从事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实施的人员,大部分人只能晋升到中级岗位。

其次是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在调研中,李华栋发现,在乡镇基层工作虽然吃住基本无虞,但大部分乡镇干部职工住房多为单位上个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单间住房,条件十分简陋。

第三是人事管理僵化。一些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向李华栋反映,当前基层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过死,未能按实际情况定人定编;工作量大幅增加,而人员增加缓慢;用人机制不活,人才进出不畅。

“选人标准由上级部门掌控,基层单位无话语权,这样机制容易让有扎根愿望的人才错失机会。”李华栋说,而在年度考核中,虚化考核过程,忽略考核结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议:要用制度留住愿意留下的人才

“愿意扎根的人才是最适合农村的人才。”李华栋的建议是,录用基层公务员,特别是从事一线工作的公务员,可适当降低学历、专业、年龄的标准,注重在村干部、产业带头人、返乡创业能人中录用;录用乡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细化标准,在种植能手、养殖高手、致富好手中选拔聘用。

李华栋说,要打通乡镇人才的上升通道,要改进相关制度,重视基层经历。一是制定规则,无论是提拔、重用、上调、深造、上挂、交流等都必须具备服务期满的基层工作经历和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等次的评价。

此外还要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调动机制,改革基层编制管理方法,实施总量控制,县域内各乡镇间、各大系统内可根据情况相互调剂,用活编制。

李华栋说,建议各地要完善优惠措施,建立职称评聘工龄折算制,在农村工作以最边远、边远、基层三个等次分别按照1.8、1.5、1.2的系数进行工龄折算。

对于乐于在基层工作的有志青年,李华栋建议在安家费、交通补贴、住房补贴、伙食补贴、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保障和奖励。加快对基层工作人员周转房规划和建设步伐,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留得住愿意留。(张绪鸿 叶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