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维持我国老龄人口的健康将是一个巨大挑战。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重40%;由于营养不良带来的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癌症和心理亚健康将导致我国老年人人均医疗负担进一步加重。仅重视病后的医疗已经不能使老年人从营养不良和慢性病的双重负担中突围。实施全民营养改善计划至关重要。因此,各级政府应将全民营养改善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营养改善行动作为公共卫生和公共健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制定规划和具体措施,开展营养教育,落实营养保障,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
当前我国居民的健康风险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一是重要膳食营养素摄入低。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二十年中居民摄入不足的钙、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的摄入状况没有明显改善。成年居民平均每日钙摄入量一直徘徊在80mg-400mg,只有6%~7%的居民钙摄入量达到推荐标准量。农村居民维生素A和核黄素摄入不足的状况亟待改善。中青年女性和老年人群贫血率均高于10%,仍为贫血的高发人群。老年人肌肉营养不良、骨质疏松人数有增无减,造成早于实际年龄的劳动能力退化。
二是超重人口日益增多。2002-2012的十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日益升高。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超重率达到30.1%,肥胖率达到11.9%(中国标准),据对“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分析,成年男性、女性的体重均呈现出增长趋势。男性平均体重从1989年的59kg增至2011年的68.8kg;女性平均体重从53.0kg增长至59.0kg。以中国肥胖工作组BMI切点判断,2011年男性和女性中分别有50.1%和38.6%处于超重/肥胖状态,比1991年分别增加了29.2%和10.4%。越来越多的成年居民处于超重/肥胖状态,从而导致相关慢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增加。
三是营养相关慢病持续上升。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从2002年的18.8%上升到2012年的22.8%,增加4个百分点。虽然我国成年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大幅增长,分别达到46.5%、41.1%和13.8%,但是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12年全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6.8%,为2002年的2.6倍,而且城乡差异减小,形势非常严峻。伴随人口结构转型的健康或流行病学转型,疾病负担的“贡献者”从孕产妇、儿童和传染性疾病向更广人群、非传染性疾病逐步转移。比如,有数据表明,2013年在我国2.02亿老年人口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超过1亿。2012年我国近80%的60岁及以上死亡人口可归因于非传染性疾病。据预测,缺血性心脏病、癌症、中风、关节炎和痴呆等年龄依赖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率和患者绝对数量在未来都有可能上升。
据2012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区、县级以下基本没有营养工作者,在一些省市层面,也是“公共卫生”一把抓,不仅营养专业工作者少,而且没有将营养工作同其他公共卫生工作同等着力。居民营养保障的“网底”失守,是造成居民营养不良、慢病失控的重要原因。为此建议:
一是国家应制定《全民营养改善计划》或全民营养改善行政法规,明确全民营养改善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营养改善实施计划。营养改善计划应充分考虑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全民身体素质,特别是儿童、老年人、贫困人群等弱势群体的营养需求。
二是建立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定期开展全国居民特别是老年人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此举应作为了解民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并据调查情况适时提出适宜的改善措施。建立食物成分信息数据库,依法提供共享服务。健全相关营养和危险因素监测与信息发布制度。
三是大力实施健康老龄化举措。养老机构等集体供餐的单位或部门应配备专业营养人员,提供各种符合老人营养需求的餐饮,推广包括健康膳食、体能活动和不吸烟在内的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营养相关疾病。社区和农村都要从实际状况出发,积极在老年人群中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宣传科学膳食常识。
四是对贫困地区的老人、孕妇、乳母、儿童等采取特别营养保障措施,科学细致地落实“营养包”、“食物强化计划”等,预防和控制营养缺乏,切实保障儿童身体发育和老人基本健康。
五是大中城市应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为支撑、全社会参与的营养保健、慢性病综合预防控制体系。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开展家庭护理、高危人群营养健康管理,探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主要慢性病早期筛查和病人社区综合管理。同时健全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全面提升营养保健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