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资源约束更加突出,风险挑战更加严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业要破解发展难题、突破瓶颈约束、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但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配套、整体科技实力和支撑引领产业能力不强等问题。

一是农业科研功能定位不准。我国共有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1100多个。但现行的农业科研体制仍然按照中央、省、地的行政级别层层设立,各级农业科研机构自成体系,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块状结构,“上下一般粗”。农业科技管理分属不同层级、多个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不够,职能界定不清,交叉重复严重,科研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合力,农业科研机构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的状况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中央、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明确分工,功能定位不准,没有形成合理的纵深布局,分工与协作不够,导致科研资源浪费和效率不高。

二是农业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近年来,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农业科研投入不断增长,但过度强调竞争,竞争性项目经费比重高达70%以上,长期稳定支持不足。农业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创新活动自主性受到明显限制,科研骨干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忙于写申请、争经费、跑课题、搞检查、报成果,难以潜心钻研,导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农业科研投入结构和方式不合理,农业科研机构运转和人员经费不足,财政拨款仅占农业科研机构在职人员实际支出的36%,基本支出费用与课题经费结构严重失衡,科技人员承担着极大的创收压力,出现了“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窘境,严重影响了国家科技项目经费投入效率和农业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三是科研立项与评价机制不健全。管理创新不够,农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科研项目申报形式繁琐、程序复杂,过分关注科研项目细节和过程,宏观政策研究和顶层设计不够,既限制了科研院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也束缚了科研人员的手脚。科研立项与生产脱节,没有与产业需求有效结合,很多农业迫切需求的科技问题很难得到有效支持。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针对不同科研机构、不同创新活动、不同科技人员建立分门别类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过于笼统和单一。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科学布局和定位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农业科技创新力量,明确职能定位,提高农业科研机构整体运行效率。明确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领头羊、主力军的基本定位,将其建成能代表中国农业科技最高水平,引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占领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的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围绕本省以及本区域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开展区域性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有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基础与高新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转移。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熟化示范、农技人员培训、技术需求采集传输、特色资源收集保护。

二是着力优化农业科研投入结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建议优化农业研发投入结构,大幅度增加科学事业费,全额保障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在职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全额保障公益性科研机构和相关科技平台的正常运转经费,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从事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农业科研工作具有周期长、连续性强、风险高的特点,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在科研投入中大幅度增加稳定性科研项目的比重。

三是积极完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体制机制是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力强化制度创新,以管理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关键是建立符合农业产业特点和农业科技自身规律的运行机制。建议强化农业科技项目立项中的产业需求导向,建立以需求定项目、以应用定项目的科研立项机制。注重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保障其根据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需求自主立项,引导其根据国家需求提出科研项目和研究方案;建立和完善对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等分类评价机制,创新验收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确立使用者的评价主体地位,明确以使用效果为重点的评价标准,强调学术引用率、技术使用率、成果覆盖率。

四是加快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农业科研人才是引领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代表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造就一批一流的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勇于进取、团结协作的科研团队,全面提升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议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政策向青年科研人员倾斜,加快青年科研骨干培养。健全农业科研人才有序合理流动体制机制,引导科研人才向重要产业领域、重大攻关项目、重点科研课题集聚,有效开展大联合、大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