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居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当前,我国人居环境面临着空间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心理压抑等诸多严峻考验。
一是宜居性较差。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53.7%,城镇化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宜居性较差。据六普数据,有12%的城市家庭居住简陋房屋,有近33.3%的居民居住非正规住房,约1亿人居住在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穷、差、破、难、乱”问题突出,保障基本住房任重道远。
二是资源环境代价大。据研究,建设用地增长率是城镇化率提高幅度的1.56倍,城镇人均能耗是农村的1.54倍;另据对287个地级以上城市资料统计显示,这些城市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55.5%,二氧化碳排放量占58.8%;对118座城市饮用水调查显示,97%的城市地下水存在污染。绿色发展的道路将十分漫长。
三是技术应用不足。一方面,与健康人居密切相关的绿色建筑技术推广不理想,一些核心技术未被掌握。据调查,一些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如可调节的外遮阳、带热回收的新风换气、饮用水处理设施等,因建造或运行成本偏高而使用范围小;70%的雨水收集系统未投入运行;几乎所有小区中水系统未投入使用;约20%的常用绿色建筑技术因设计缺陷而未运行。
四是规划不科学。住区规划和建筑布局不合理,降低了人居环境的健康性能。调查显示,由于规划和产业布局原因,我国有1.1亿居民住宅周边1公里范围内有石化、炼焦、火力发电等排污企业,1.4亿居民住宅周边50米范围内有交通干道。空气质量差、噪音污染严重。
五是群众基本健康得不到保障。据调查,我国城镇净水厂出水水质合格率在95%以上,但供水末端(包括住区与建筑物用水)水质合格率不到75%。高层住宅普遍存在卫生间排水设施泛臭气、厨房烟道串味等现象。基本居住健康性能指标体系研究不足,对健康人居相关技术的落实程度、运营效果、经济社会效益等缺乏系统性研究,对现有健康人居技术体系和未来发展方向缺乏符合国情的科学判断。
六是健康理念不正确,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依赖现代科技和医疗康复的健康观点盛行。由于住区不安全、邻里不熟悉、养老无设施、看病难等引起的精神压抑疾病发生率高达16%。
健康住宅从人居环境角度出发,通过提高住区及住宅的健康性能,大幅降低由于环境污染、空间不合理和心理健康隐患造成的就医投入,是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人居生态良性循环的居住形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落实“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以绿色建筑促进健康住宅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推动我国健康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所有新建住宅要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满足基本健康性能指标。其次,健全激励和监管机制。制定鼓励健康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通过减免契税、维修基金、物业费,直接兑付等方式,使业主和消费者分享健康住宅和绿色建筑政府补贴;设立健康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推进机构,建立专家评审机构尽责、政府监管到位和社会监督公开透明的健康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最后,完善健康与绿色建筑专业性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增设健康与绿色建筑课程,强化职业培训和考核,建立健康与绿色工程师、能源管理师、社区医生执业资格制度等。
二是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建筑产业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可以大幅提高建筑健康性能,全面提升建筑品质,转变城镇化建设模式,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应当成为健康住宅产业发展的首要选择。首先,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筑产业化的核心是标准化,应尽快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其次,重视技术体系集成。健全建筑产业化技术保障、构部件产品以及工业化建筑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再次,推进建筑材料健康和绿色指标认证制度,进一步规范建筑建材和产品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然后,强化产业链培养。支持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产业化发展布局,完善产业链,使构部件产品生产与建筑建造相配套、使用与工程技术相配套。最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或优惠;对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容积率奖励;通过健康住宅建设推广建筑产业化。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立足长远,超前部署健康住宅产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着眼实际,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符合国情的健康住宅产业适宜性技术、产品和设备。加大投入,对积极使用绿色、健康技术的建设项目给予审批优先、减免土地增值税、发放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健康住宅产业。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整合健康住宅产业的各类科技资源,形成分工明确、联合攻关的格局。
四是加快健康住宅产业规划和标准制定步伐。加快制订适合不同气候区的健康住宅产业规划指导意见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配套管理办法,修改制定申报、施工和验收的全流程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即将启动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改革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出台指导性文件和技术导则,建立涵盖资源环境承载力标准的指标体系,在各个行政层级推进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与健康住宅的“产业融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严格生态管控要求,将城市低碳生态发展与健康住宅产业发展协调起来,发挥城市规划整体部署、统筹协调的作用。
五是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健康乡镇和健康住宅示范工程建设。研究制定健康城市、健康乡镇和健康住宅发展规划,协调社区体育设施、社区公共卫生体系和社区公共管理,开展健康住宅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健康住宅产业的发展。以健康城市、健康乡镇和健康住宅示范建设作为优化城镇人居生活环境的突破点,形成全民居住健康的良好氛围,实现从人人知晓居住健康,人人重视居住健康,到人人享有居住健康的转变,达到从被动健康迈向主动健康,大幅降低医疗投入;从降低损害迈向增进健康,显著提高居住品质;从本体健康迈向人类健康,实现绿色行动与健康目标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