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志愿者:圆离家74年抗战老兵回家梦


“儿子不孝,今天才回来看你们,74年啦!请父母亲大人原谅!”

1月7日下午,88岁的原中国远征军54军预二师六团一营一连三班班长张体留(原名刘克强)身着军绿色外套,佩戴上中国远征军与抗战老兵的纪念章,在家乡四川眉山东坡区张坎镇茶店村的田野间,长跪不起,嚎啕大哭!“父亲、母亲,我是个不孝之子,只尽了忠,没有尽孝啊!”张体留老人老泪纵横!向着父母墓头方向磕头,敬军礼。

镜头回放一:“爷爷,欢迎你回家!”

2015年1月6日下午两点左右,在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4出口,当眉山市东坡区张坎镇茶店村刘家人见到从未谋面的远征军老人张体留(原名刘克强)并捧上鲜花时,泪眼涟涟。张体留老人昏黄的眼里含着泪,激动地接过侄孙女刘乾手中的鲜花!

来自眉山、乐山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省、市、区众多媒体以及闻讯追踪拍摄的江西电视台记者,和机场的旅客们,竞相争睹抗日英雄风采。人们自发鼓掌向老兵致敬,手机、相机,所有的镜头对准英雄老兵,只看见闪光灯闪烁,只听见按快门的“咔嚓!咔嚓……”

刘乾和弟弟一左一右搀扶着爷爷走出机场,走向回家的路!

镜头回放二:九三学社的热心人

2014年12月,乐山市九三学社社员刘丹英清楚的记得那天是星期一,下班回家打开电视,正好播放的是留在腾冲的一个四川籍抗战老兵张体留的故事。张体留1940年参军入伍,1941年到云南,先后参加了怒江战役、高黎贡山战役、来凤山战役、腾冲城收复战、龙陵战役等重要战役,曾打死日本鬼子近20个,活捉过两个日本兵,受到部队嘉奖。张体留老人2008年曾回过一次四川寻亲,但没有结果,因为离家时间太长,离家时年龄太小,而父母和兄弟姊妹已都不在人世。而老人迫切想在有生之年回家为父母扫扫墓。

刘丹英也是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笔者到乐山参加九三学社组织的关爱抗战老兵活动时见过他,这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曾通过眉山的亲戚寻找过抗战老兵。他当即将这一信息通过乐山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负责人提供给了眉山的志愿者、九三学社市委筹备组副组长王莉茹等,希望眉山的志愿者能帮助老人找寻家乡亲人,圆张体留老先生回家之梦。

镜头回放三:寻亲一波三折

王莉茹等志愿者根据仅有的一点信息,马上行动,到老人记忆中的家乡东坡区(原眉山县)松江派出所,查到张体留提供的其中一个亲人的名字,该人住在邻近的一个乡镇,并不是松江镇的张坎,志愿者立即赶往乡下找到这人核实,却失望而归,原来只是个同名的人而已。

志愿者没有气馁!张体留老人说当年他是在老家岷江河边船上当学徒时跟军队走的,他原名刘克强,是刘姓人家的。于是志愿者到张坎沿岷江的几个村庄去寻找刘姓人家。一位志愿者想起张坎有一个亲戚,是黄埔后代,70多岁了,他可能了解当地参加抗战人员的情况,于是志愿者马不停蹄前往打听。与此同时,志愿者与远在腾冲的张体留老人的儿媳电话联系,请老人家再回忆,记忆中老家还有什么人,什么物。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柳暗花明,还真是真找到了刘克强刘家的族亲。原来刘海清不是刘克强的亲生父亲,只是他的养父。刘克强的亲生父母、养父母和兄弟姊妹都已过世,只有老家屋后那口老井还在。兄弟姊妹的儿孙们听长辈说起过家族有这么一个人,也打听过,但音信杳无。                              

王莉茹全程参与寻找张体留老人的亲人,并将寻亲经过及时诉诸笔端,形成《眉山抗战老兵回家记》连载,发到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很快寻找到老人老家的亲人,并募集到爱心人士捐赠的资金4万多元。

镜头回放四:九三学社医生护行

1月4日,眉山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与张体留家属一道前往云南腾冲迎接老人,留在眉山的志愿者一次又一次磋商老人回家的具体事宜。1月6日,张体留老人就要回家啦!担心张体留老人年龄大了,从温暖的腾冲回到寒冷的四川盆地气候不适应,九三学社眉山市委筹备组组长、眉州医院院长陈东翔专门派了救护车和医生、护士,还准备了轮椅跟随到机场。护送老人回家的子女看到眉山的亲人和志愿者如此热情,如此贴心,非常感动。他们说,老人家的身体状况不错,不用坐轮椅。不过,眉山的气候和腾冲相差实在太大,而6日那天恰好是小寒,担心冻着了老人家,走出机场大厅前,王莉茹等志愿者为老人家穿上特意准备的新羽绒大衣,戴上厚实的围巾和手套。

九三学社眉山市委筹备组组长陈东翔看望刘克强老人

陈东翔在欢迎老兵回家的仪式上表示,眉州医院永远是抗战老兵之家,他将一如既往,为眉山所有的黄埔、抗战老兵提供免费医疗!

回家了!74年的望眼欲穿,昔日的少年如今两鬓斑白!乡亲们张灯结彩,燃放鞭炮,摆上农家坝坝宴,端上川西农村特有的九大碗,以乡村最隆重的礼仪,热热闹闹欢迎刘克强老人回家!(王莉茹 廖新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