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中央:新常态下应更多关注贫困地区发展


2014年10月17日,是国际扶贫日,也是我国首个“国家扶贫日”。目前,我国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832个全国特困片区县、国贫县,按照国家2014年的2736元贫困标准,全国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但参考国际标准,则还有2.5亿多贫困人口。一些极端贫困现象时常见诸报端:一位72岁老人生活极度贫穷,还“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每月仅花一块八毛钱;不少深山村还处在“走泥路、住土房、没老婆、晒太阳”的极端贫困状态。一些地区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黔西南石漠化片区的脱贫与返贫交替发生,经过多年不懈地扶贫开发,当地仍有贫困人口近70万,贫困发生率达22.2%;大别山区36个县中29个属于国贫县,有贫困人口477万,贫困发生率达15.2%;太行山区有35个国贫县,农村贫困人口约332万,有的县贫困发生率接近40%,有的村90%以上是贫困人口;河北省环京津区域有27个国贫县和5个省贫县,贫困人口约304.3万,贫困发生率达27.1%;黄河滩区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一些县的贫困发生率达50%;四川、甘肃和青海三省接合部藏区的大多数县是国贫县,一些县的贫困面高达55%,农牧民收入的45%来自于国家转移支付。

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李克强总理提出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在新常态下,更应关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认真落实总书记和总理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应向贫困地区加大投入,扶持一批适宜产业来脱贫致富,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统筹,完善制度。近年来,因制度漏洞,扶贫工作经常出现戏剧性甚至近乎荒诞的一幕。比如,一个贫困村在短短3年间花掉150余万元扶贫款搞接待,某贫困县大肆兴建占地超过8个白宫的豪华办公楼,某县政府挂出宣传牌热烈祝贺入选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等。因此,应加强统筹,中央和省级政府重点“抓统筹”,将贫困地区各项工作统筹到扶贫开发的实际工作中来考量,避免荒唐再现;县级政府重点“抓落实”,强化基层落实扶贫规划的责任。应完善制度,建立扶贫开发联动机制,建立完成脱贫任务和因工作不力完不成脱贫任务的“贫困县双退出机制”。

二是转变投入和扶持方式。在太行山区一个贫困村,有关部门可以安排20万元为两户偏远农户架设输电线路,却不能用10万元将他们搬迁出来,因为“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因此,极有必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各路资金有序投入扶贫开发,避免对扶贫资金管得过“死”;允许各地因地制宜整合使用扶贫资金,减少过程考核,重点考核脱贫实效;更重要的,是将“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改变方式单一、方法简单的资金援助政策,探索建立资金与人才支援、技术引进、产业孵育等相结合的综合扶贫方式。

三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将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大别山区、太行山区、环京津地区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四川、甘肃和青海三省接合部藏区的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资源丰富,这些地区都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因此,应编制贫困地区的专项旅游发展规划,制定特殊扶持政策,促进这些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设立支持旅游扶贫的专项基金,引导和培训贫困群众参与旅游服务业,让富集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

四是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不畅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核心问题。例如,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有“断头路”2300多公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有1700多个村不通道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530多个村不通公路。因此,应在结合现有相关规划和人口转移趋势预测的基础上,加大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特殊困难地区的交通建设全额投入,形成支撑当地产业发展的交通网,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硬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