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颗药,叫你掰成两份,可能还能勉强均分,但如果掰成三份、四份呢?”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丽水市委副主委、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雷后兴向《浙江日报》记者提出了这个问题。而这,正是他今年向大会提交的《关于解决儿童专用药品严重缺乏问题的建议》中的内容。
长期从事儿科工作的雷后兴,已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8年来,他每次参加全国两会,都会提交与儿童有关的提案,内容涉及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
雷后兴说,他调查发现,有一家大型三甲医院有1219种药物,但儿童专用药只有51种;一家药品零售店,有1602种药物,但儿童专用药只有63种。据统计,国内市场90%的药物没有儿童剂型,在市场上流通的3000多种药品中,专用于儿童的不足2%。
雷后兴不无痛心地告诉记者,在儿童专用药品十分稀缺的情况下,很多儿科医生只能用药“成人化”,而一些药品说明书中的“酌减”、“遵医嘱”等,也都没有明确标准。以片剂为例,幼童一般只能吃1/3或1/4片,但实际生活中,就连专业药剂师也无法准确把握比例,更别说普通家长了。“这样不仅造成浪费,还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据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为12.9%,新生儿更是高达24.4%。”
“儿童专用药品严重缺乏的原因有很多,如儿童药品研发难、成本高、风险大、利润低、报批难等。但不管怎样,与儿童用药不安全带来的种种风险和危害相比,都不足为道,需要我们立刻想办法解决。”雷后兴有些激动地说。因此,他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鼓励研发的儿童药品目录,制定和完善儿童用药研究方面的指导原则和指南,明确儿童用药研究技术的要求和标准;建立健全儿童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以基本药物为重点,根据行业共识和补充完善的儿童用药数据,开展儿童临床用药综合评价工作;促进临床、研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结合,加大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对儿童药品研究的比重。在此基础上,对立项依据充分、具有临床试验数据支持的儿童药物注册申请,以及企业申报临床急需的儿童用药适宜品种、剂型、规格等,应加快审批进度,并对儿童用药采用单独定价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多生产儿童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