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城三甲医院工作的张忠民,却格外关心基层医院的话题。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九三学社社员,他的见地一针见血:“西部地区基层医院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现象在深化医疗改革中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都匀、凯里等基层医院进行调研时,张忠民发现,这些医院一个科室只有5至6名医生,其中有一半达不到中级职称,服务水平极为有限。
为什么基层医院缺医生?为什么病人在基层医院难以得到良好服务?这几个问题久久萦绕在张忠民心头。
经过多方调研,张忠民得出结论,症结出在人才的匮乏与流失。
医生这个职业对专业性要求极为严格,而基层医院中医学院毕业生的来源不足。张忠民举例说,在每年贵州全省招收的5000到6000名医学院学生中,有3成不愿意再学医,有3成会选择继续读研,剩下真正打算从事医生职业的毕业生很多又不愿意去基层,愿意去基层的多数是没有从业资格证的。
毕业生不愿下基层,而原有的医生不少因待遇低而选择改行或跳槽,人才流失严重。高素质人才不足,基层医院就要降低招人标准,很多没有从业资格证、学历低的人员去就职,医院的技术服务水平自然难以提高。
在调研中张忠民还发现,国家出台过不少政策促进医疗下基层,比如名医下乡,或将三级医院与一定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相联合,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鼓励优质医疗服务下基层,鼓励优秀医生到基层服务。这些政策总体效果很好,解决了部分基层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但因为相关规定不明确、配套政策不完善,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常常存在“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尴尬。
找到问题,就需对症下药。张忠民决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提出建议,希望实行定向的规范培训生的制度。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工资待遇较低,缺乏保障机制。”张忠民解释说,这种培训一般时间为3年,3年中培训医生每个月只能拿到2千多元的工资。培训并非正式的工作,培训期也不计入工龄,培训结束后毕业生还得自己找工作。
张忠民建议,在实行定向的规范培训生制度的同时,能相应的提高培训生的待遇,把他们规范化培训的时间加入到工龄计算中,毕业生下基层后,能够补齐相关的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金。
当选人大代表,张忠民深感自己任重道远。而在平衡非常工作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过程中,他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经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这一点上,人大代表和医生是相通的。”(熊韵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