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区域,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地却规划为旅游休闲度假区;同一地块,一个规划严禁房地产开发,另一个规划却是建设景观社区。
承诺要在家门口建的公交站、道路天桥和商业配套,因不同规划间矛盾迟迟未能兑现,只能长期画在规划蓝图上,给人一种望穿秋水的美好遐想。
地还是那块地,土地规划说是基本农田,农业规划说是蔬菜基地,林业规划说要退耕还林,工业规划要建工业园区。
不少地方城镇规划中的“人口规模”、“空间规模”一再“放卫星”。仅有90万人口的农业县却要规划建设50万人口的县城,双向12车道的景观大道蔚为壮观,让人不得不怀疑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据有关部门统计,各地新城新区规划人口竟达34亿,几乎可容纳世界一半的人口。而西部边远山区的一位老村支书却信心满满地调侃道:这些指标保准都会完成,不就是动动笔头吗?面对这位在深山里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几十年的老同志的调侃,是该哭还是该笑?
政府及其部门编制的各类规划是面向未来的重要公共政策。长期以来,由于观念、体制、利益、信息和技术等障碍,各级、各类规划之间普遍缺乏衔接,甚至相互矛盾,“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整体治理目标的实现。让人欣慰的是,这一问题已引起了一些地方的重视,例如,南方某市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清理,发现约30万宗地块规划“打架”,正在通过“一张图”办法逐步加以解决。我们认为,通过构建“规划一张图”体制机制,提升规划体系的战略性、协同性和系统性,使规划成为统揽全局的发展蓝图,有利于落实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为此建议:
第一,树立正确的规划理念。一是强化生态文明的引领作用。以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未来各类规划编制的核心依据,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二是维护上位规划的权威性。切实明确各级政府在组织编制和审批各项规划中的权力和责任。三是强化约束性规划的刚性作用。如应突出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约束性,实现“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
第二,推动规划本底信息数据库共建共享。一是加快建立规划本底信息数据库。以地理国情普查为契机,按照统一的分类体系、数据格式、数据精度、工作底图、基准时点等要求,建立全国地理国情数据库,并与其它各类基础信息数据库对接,作为各类规划编制的本底信息数据库。二是完善规划信息共享机制。打破部门数据分割、信息垄断格局,实现所有公共基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除涉及国家安全、个人隐私以及法律另有规定的,一律予以公开。三是强化规划信息数据库应用开发。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挖掘空间数据的巨大市场潜力,开发应用以规划信息为基础的市场化信息产品。
第三,建立健全规划协同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及实施的会商机制和协调机制。统一划定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和城镇增长边界;确定几大规划之间应该相互协同的基本内容和主次关系;明确各项规划编制的先后时序与有效周期,确保各类规划之间的前后衔接和延续,构建统一规划体系的路线图与时间表。二是加强发改、国土、城建、环保等部门协同,率先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
第四,改进规划编制技术手段。运用现代信息互联网、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特别是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进行规划编制数据采集、分析、预测、模拟和成果表达,提升规划编制的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