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
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交界处,自去年9月以来,相继曝出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工业园部分企业、宁夏明盛染化公司、宁夏中卫工业园区部分企业、甘肃武威市荣华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私设暗管,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沙漠腹地,对腾格里沙漠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事件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批示,中办、国办专门成立督察组,敦促腾格里工业园区进行大规模整改。
距离污染被曝光已经过去10个多月的时间,如今,腾格里沙漠治污情况如何?日前,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印红,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王训练随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腾格里沙漠污染”监督性专题调研组,来到腾格里沙漠,进行专题调研并建言。
印红认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贯彻到经济发展中。
她说,总体来看,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成效初现。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首先要提高到执政为了谁的层面来认识。从总书记批示前到批示后,其实干部队伍力量和环境监管能力尚无变化,但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这说明有些干部的思想还严重滞后于中共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方略的部署,行动跟不上中央决策,缺乏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的自觉。总觉得要发展经济,放任了环境违法,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党的执政形象的损害。所以,我们的干部要从执政地位、执政能力的高度去考虑。没有这个自觉,还是延续以往那种方法,不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不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因此要强化政治责任和执政责任意识,要有责任担当,生态账、民生账,必须要还,否则,老百姓不答应。
2.治理能力和政府角色定位的问题。调研中,一个现象就是,不论在介绍政府工作还是介绍企业工作,都是政府官员在讲。企业环保责任意识严重缺失,企业违法了,都是政府在出面应对处置。企业法律责任和环保责任的缺失,这与政府包揽一切是有关系的。政府不应该包揽企业环保主体责任。
3.产业转移问题,中央应设计“产业转移+环境升级改造”的激励机制,解决欠发达省份承接了产业也承接了污染的问题。中央可设计一部分转移支付资金,鼓励对承接转移的产业进行环境保护和产业改造升级,企业在承接地建设起来,通过验收,中央奖励这部分资金。特别是对具有战略地位、全球市场前景好等必须要做的产业,要将环境保护升级改造的资金加进来。不是补助,是激励机制,企业做好了,才有奖励,做不好就没有。
4.如何推进行政法治建设问题。依法行政亟须推进政府职能、行政问责等法制化。按照权责相应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政府各部门职责,同时要注重职责行使与能力匹配。比如跨境污染损害定责定损等问题,应是中央的事权,让两省自己商量不太容易办到。
5.如何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问题。对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监管,要从注重程序合法向注重实体合法转变,不能以程序合法掩盖环境损害问题。地方党委政府要把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只有融进去成为主流工作,发展才能健康。
王训练建议要对腾格里污染事件引以为鉴。
他说,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之后,当地政府和企业整改成绩明显,但依然存在隐患,既有产业转型水平不高难于生存的隐患,又有反弹的隐患。同时内蒙古、甘肃、宁夏各地整改程度很不平衡。
因此建议,各地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改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评价方式,把环境质量作为经济发展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改变对干部的评价、选拔、任用办法,摒弃唯GDP论,摒弃只问出发点和结果,不问工作方式;积极扶持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严防落后产业流入生态脆弱地区;将环境治理计入生产成本;依法加大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让其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声誉上声名狼藉;特别要加大对官商勾结欺上瞒下破坏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各地要从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及其治理过程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将坏事变成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