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在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彰显了深化改革闯难关、啃硬骨头的坚定决心,广大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长期以来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需在深化改革中加以重视。譬如,科研经费违法违规使用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14年就有一批正值科研黄金时期的专家学者,因此受到法律制裁而锒铛入狱。有关部门加强经费监管后,各级管理单位层层加码,又使得许多科研人员纷纷抱怨,认为经费管理制度实在太严,以至于制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财政科技投入亟待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老大难问题仍未有效解决;科技宏观决策的全局性、前瞻性仍显不足;等等。
何时才能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怎样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如何杜绝行政对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当干预?这些都需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来解决。科学合理的制度能释放巨大创新潜能,而呆板僵化的制度将扼杀创新活力。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优化科技投入结构。2014年我国R&D经费占GDP比重突破2%,在总量已经可观、不少科研人员表示不差钱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投入效率应是改革的重点。我们注意到,企业R&D人员占比已从2000年前的不到50%上升到70%多,企业正在逐步吸引越来越多的R&D人员。另一方面,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支出中85%左右来自政府,仅3%左右来自企业;高校R&D经费支出中60%左右来自政府,34%左右来自企业。这表明科研院校对政府科技投入的依赖仍比较严重,而“走过场”式的项目验收导致投入效率不高。“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迄今未能产出有重大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新药就是一个例子。因此,在新常态下,财政科技投入不宜过度增长,在强化对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关键是突出绩效导向,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并将增量投入通过引导机制、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技术创新领域,用普惠税收政策扶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
二是完善更高层次的决策咨询机制。新近出台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提出设立从属于科技计划管理联席会议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但我们认为,还应借鉴创新型国家的通行做法,设立更高层次的科技战略咨询委员会,由少数顶级战略科学家组成,直属于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专事科技战略研究。这样更有利于超脱部门利益,更有利于从全球视野、从国家发展全局、从科技发展趋势,为创新驱动发展提出战略方向。
三是加快培育社会化的第三方科研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是科技体制改革确立的重大方向,有利于杜绝“跑部钱进”顽疾,构建公开透明的科技管理制度,营造科研人员心无旁骛的创新环境。在试点改造现有具备条件的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应加快培育市场化、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加强其在资金分配使用和绩效管理方面的专业功能;同时,切实避免第三方机构成为相关部门的“二政府”,导致另种形式的“跑部钱进”。
四是完善对科技计划的支持方式。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布局的新五类科技计划,我们认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公益性研究”中涉及生态环境、健康、能源等领域的部分,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性,没有必要由政府全部包揽。应根据不同属性,分别选择政府直接支持或是引导市场投入间接支持。同时,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应更加强调发挥市场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和筛选作用,注重采用引导基金、后补助、风险补偿等政策手段,使那些注重创新实效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创新业绩好但处在成长期的小微企业,能够得到政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