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一系列改革举措深得民心,成效显著。但是,长期以来改革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顽疾仍需高度重视。
一是喊口号。中央反复强调改革要多做实干,务求实效。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但是一些地方、部门在推进改革时既不设量化指标,也不定时间表,使得公众年复一年看到的,只是“继续深化”、“逐步完善”、“适时推动”、“稳步推进”、“进一步理顺”等口号。年年喊改革,岁岁无突破。比如,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问题,一直是改革的重点,但具体如何进入、何时进入,却语焉不详,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
二是放空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只说不做不行,说了做了没有成效也不行。一些部门改革的出发点很好,但是一再设立时间表,却迟迟落实不了。譬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从2010年起有关部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提一次完成时限,但是却一再落空,到现在仍然还是个“传说”。长此以往,社会各界反复在振奋后泄气,在期待中失望,公众胃口越来越难吊起,政府声誉却实实在在跌了下去。
三是软抵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门以改革之名,行守旧之实,将中央的改革消弭于无形。譬如,近年来国家不断改革公路收费制度,然而,2014年底,对一条收费年限到期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高喊“原址重建,收费有理”口号,换个马甲开始新一轮收费,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如此愚弄公众、亵渎法治的行为,耍的是小聪明,搞的是假改革,维护的是既得利益,破坏的是政府形象。
四是死命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此强调。然而,少数部门“有权就是任性”,对公众强烈的改革诉求视而不见、无动于衷。2014年年初以来,有媒体连发十问“钱去哪了”,关注一些巨量民生资金的去向和用途,曝光了一些权力运行的监管漏洞和体制机制顽疾,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然而,在媒体的一再追问下,一些责任部门至今也没有答疑解惑,让你问了也白问。
凡此种种,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对于难度大、共识小的改革,要慎重又坚定地推进,可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适当延长改革周期;而对于难度小、共识大的改革,则应果断缩短改革周期。根据不同情况规定时限,给各类改革施以刚性约束,使相关领域尽快建立一种新秩序,进入稳定状态。建议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和时间表落实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
二是完善改革任务的监督问责机制。言出必行、有诺必践。老百姓喜欢的是实在,反感的是忽悠。对于确定时间表的改革任务,应加大宣传力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按期完成;逾期未能完成,应有相应问责,取信于民。
三是深化作风建设推动改革。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重大成果,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但依然存在要求总结材料必须写二十一页零六行这样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现象。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应趁热打铁、乘胜追击,进一步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广大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在改革发展中克服困难,努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四是以法治保障改革有序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当务之急是以“八项规定”式的“徙木立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百姓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变化。应通过树立典型案例,严格规范改革行为,让各项改革沿着法治轨道推进,提高全社会对改革的公信度和参与度,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