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情系农技服务“大荔模式”

—记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副主委、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


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吹醒了半城繁花一城绿,也吹醒了熟睡一冬的三秦大地。伴随着阵阵春风,农耕文明发祥地的八百里秦川,正以燎原之势上演着一场迥异于传统农业推广模式的升级大变革,这种被群众形象的誉为“政府引导、群众点菜、企业买单、科技送餐”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大荔模式”,博得了“农民、专家、企业、政府”多方称赞。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副主委、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在发现、提升、宣传和推广这一模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浪里淘金  慧眼识得千里马

博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农化专业的许春霞,与土地、农民有着割舍不断的深深情缘,饱读书典的她,很欣赏《墨子•修身》中“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句话,脚踏实地,不断超越自我,造福社会是她的毕生追求。

2008年4月的一天,许春霞作为主管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省科技厅副厅长,来到地处渭河平原的大荔县检查指导农技服务工作,一份关于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农技服务的做法的文件引起了她的注意,县领导、县科技局同志和荔民公司介绍了大荔县科技局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以市场为推动力的农业科技服务新形式。许春霞的眼前为之一亮,她以农业科技管理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和多年的工作积淀,觉察到这种新形式减轻了政府农技服务的财政负担和工作压力,企业干了政府农技服务的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形式为民、利民、惠民,大有可为。她当时就下决心,要和大家一起总结这项工作,让更多的市县(区)来参观学习,造福于广大农民群众。

大荔县科技局探索出农技服务“大荔模式”是基于熟悉县情和长期调研实践的结果。地处华山脚下的渭南市大荔县,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农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命脉,但囿于传统农业结构限制,产粮大县亦是财政穷县的现状困扰着政府,制约着农民的致富步伐。

众所周知,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难点在推广。但当地农村的现状是农民依旧难于得到科学技术的“福荫”;而现存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网破、线断、人散”和“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局面。要真正解决农业、农村、农民所面临的农技推广难题、如何架起科技和农民之间的桥梁,破解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长期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老大难”。

2007年,大荔县科技局经过调研发现:农技部门单纯搞技术推广没有回报,企业单纯搞农资销售缺乏农民信任,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技物配套服务,即在销售农资的同时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则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大荔县科技局的这一“奇思妙想”与该县民营企业家汪战仓“农资农技双连锁”的经营理念不谋而合,双方一拍即合。汪战仓拿出资金1000万元,注册成立了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开始创业。接下来,在大荔县委和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下,一个统筹全县各方有效资源,以“技企结合”、“技物结合”为手段,以为农、惠农、富农和强企为目的的全新运作模式应运而生。

果断决策  助推“大荔模式”

“这种模式有别于以往政府对农业技术和资金投入的大包大揽,是利用市场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全新运行模式,农民、专家、企业、政府四方满意,应该进行总结并大力推广。”

同事眼中的许春霞有很强的决策力和行动力,工作扎实热情高。她当即要求大荔县科技局对这一做法做出总结,并一抓到底,她多次前往大荔县,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企业,调研指导,同企业、科技人员、农民交朋友,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问题、凝练经验,规范这一新事物,力求使其模式化,便于推广。经过周密细致考虑,亲自为其命名为农技服务“大荔模式”。

规范后的“大荔模式”线条清晰,成为“县为单元、直营联盟、连锁经营、技企结合、技物结合、密集覆盖、全程服务”的农技农资双连锁的服务模式。它把过去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为推动、以农技人员为主体的传统农技推广体制,融入到以企业为主体的整体市场化运作中,即物资销售与技术捆绑相结合的机制,实现全天候、全过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农”的一种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新体系。该模式把政府的推动力、企业的内生力和技术的辐射力有机链接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到了“零距离”服务,达到了农民、专家、企业、政府的“四满意”效果。

“她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渭南科技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渭南市科技局局长张向民,动情地说起许春霞与“大荔模式”,“她一直倾情倾力推进这一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大荔模式’赋予了不断丰富的科技内涵,表现出始终如一的为农服务价值取向。”

在许春霞和陕西省科技厅相关领导的坚持和倡导下,“大荔模式”在陕西全省得到顺利推广,目前,“大荔模式”已覆盖了渭南市11个县(市区)100%的乡镇,全省81个县(市区)已进行了广泛地推广。全省已有74家涉农企业开展“大荔模式”农技服务,3000多名农技人员受聘于推广企业开展农技服务,推广企业在乡村建立技术服务网点3500多个,已开展培训8000多场次,培训农民84万人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大荔模式”作为品牌,被写入2012年省委一号文件和201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该模式的一些做法也辐射到河南、甘肃、安徽等地。

多方聚焦  引领模式再升级

“大荔模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视。

2012年3月,光明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连续7天推出的系列报道,科技日报同时推出的连续报道,使一个科技惠农的新概念——农技服务“大荔模式”走进人们的视线。作为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副主委的许春霞,在培育、助推“大荔模式”中果断决策、倾情付出,并由此产生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体现了民主党派成员在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中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极强的履职能力。九三学社中央和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对此事高度重视。2013年6月,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主委周卫健院士就亲自率队赴渭南、铜川、咸阳就“大荔模式”的实施推广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周卫健主委相继来到荔民公司总部和三地的多个连锁店,详细了解农资配送、专家大院服务、支农专家规模、服务范围和盈利模式等情况:又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宅院,了解服务平台的运作和农民群众的亲身感受,并同三地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进行座谈。调研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反映“大荔模式”自创建推广以来及实施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发现的问题和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通过参政党这一渠道,把意见和建议反映给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希望引起各方重视,助力“大荔模式”的不断完善和顺利推广。

2014年10月,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的统筹安排下,九三学社中央与多部委联合赴渭南就大荔模式进行调研,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了调研报告。参与此次调研的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对“大荔模式”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陕西省的“大荔模式”是用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典范,它以利益分配为抓手,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科技、农户各方的作用,将农业科技与生产资源融为一体,打通了科技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农业增收、农民受益,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创新了扶贫新模式。赖明副主席对如何创新推广“大荔模式”提出了要求,他希望陕西省能够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融入到“大荔模式”的发展中去,加强推广,整合资源,把“大荔模式”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多位领导作出批示,肯定九三学社对科技工作的关心,要求相关部委认真研究,以推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花开三秦  惠及四方

八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许春霞倾入了满腔心血的“大荔模式”,如今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大荔模式”引入的市场机制,盘活了农户、专家、企业、政府间相互隔离的僵局,用市场联系各方,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和强烈的生命力。“大荔模式”已成为政府农技推广的有力补充,使农业技术犹如涓涓溪流注入千家万户的田间地头。

让干部展才华,让企业有钱赚,让农民得实惠,让政府有成就。“大荔模式”运营几年来,彰显出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和点赞。仅以大荔县为例,2008年大荔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2009年升至3851元,到2014年则达到9120元,均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和增长幅度,惠农效果可见一斑。

“‘大荔模式’盘活了农技资源,帮助政府解决了对农服务的目的、目标问题,使政府在为农服务上更有针对性。譬如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提供什么,这样更能贴近‘三农’工作的实际。”铜川市王益区科技局长宋卫宏根据以往的工作体会,真心感受到“大荔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使政府找到了为农服务工作的切入点。

高级农艺师安师禄在荔民公司工作了7年多,一直从事粮、棉、油、菜等大田作物技术服务。如今,他利用公司的现代化设备,一个月可进行3~5次视频授课和远程诊断,每年进村培训60余次,培训农民4000多人次;一个月还接听技术咨询电话1900多个;每月可10次以上进行科技110直通车现场服务。通过几年第一线的服务,他感到收获很大:“发挥了余热,充实了自身并获得了不少的绩效补贴,真正体现了专家的自身价值。”

“大荔模式”建立起来的农技服务网站,有专职专家全天候服务,农民拿着病虫害植株,就可以在本村通过视频向专家咨询。2012年,小麦拔节的时候,华县种植能手党三义忽然发现一片地里的小麦叶子又黄又亮,却始终找不到原因,焦急的他就揪了几片叶子,拿到位于县城的大荔模式载体企业荔民公司,让坐诊的专家安师禄诊断,经了解,种小麦的那片地以前是建筑垃圾底子,小麦叶子发黄是由于缺氮引起,很快的,追施尿素的方案制定出来,问题解决了。

就这样,“大荔模式”通过科技110出诊、网络视频咨询、专家进村授课等方式,把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种植技术送到广大种植户手里。

在“大荔模式”原创企业汪战仓眼中,许春霞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思想开明的好领导。她思路敏捷、善于调查研究、具有创新精神。汪战仓回想起荔民公司成立后不久,许春霞在一个月内就亲自来公司3次,协调和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很多困难,在大荔模式发展提升的几年中,她每年都要来大荔县和荔民公司调研指导,不断的提升和总结“大荔模式”,在“大荔模式”的发展提升中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汪战仓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激。同时作为“大荔模式”的受益方,荔民公司也通过双连锁降低了经营成本,拓展了市场空间,提升了品牌,加速了规模扩张。

荔民公司将农技服务这一块作为公益事业来干。他们把农资利润份额中的5%作为专家、特派员、联络员等技术人员的补助以及各种费用,实行基本工资加计件工资的薪酬发放办法。目前,县级专家团专职专家企业每月基本工资已达到2500元,灵活的机制激励,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激发了工作热情。

投资500万元成立于2009年的铜川市益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是省科技厅实施农技服务“大荔模式”推广与示范后成立的铜川市唯一一家大荔模式推广企业,在全市实现了大荔模式推广全覆盖。说到“大荔模式”给公司带来的变化,总经理刘铜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大荔模式”使公司的知名度、信誉度都得到了提升。在“大荔模式”的推广中,公司的发展和农技服务相互促进,发展很快。2013年该企业化肥、农药销售近万吨,销售收入达6000万元,比上年度增长20.1%,优价农资直接让农民得实惠200万元,农业科技服务和新技术的推广让农民获益在500万元以上。

许春霞对大荔模式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对“大荔模式”的热爱和推广工作的执著超出一般人想象。在省科技厅农村处担任处长的曾元辉曾这样形容,“许副厅长说三句话中有一句就是说大荔模式的。”

2013年,由于科技厅调整工作分工,许春霞离开了曾经分管的农业,但她割舍不了对“大荔模式”的那份情感。“大荔模式”能得到广泛推广并产生这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言谈中她感谢一路走来对此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的社会各界、省厅的各位领导,感谢对此工作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省市县区乡的各级领导干部。今天的“大荔模式”已被注入新的内涵,从开始的“农技+农资”服务于种植业拓展到养殖业和产品销售,即由产前和产中服务走到了产后,产业链得到了更大的延伸,进而保证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许春霞说,“大荔模式”由不为人知的一株幼苗成长为一棵果满枝头的大树,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她自己只是为这棵树施肥、浇水的园丁之一,是为农服务的责任心感召着大家共同培育这颗希望之树。她衷心希望这棵大树迅速成林,福荫万里。(张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