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大力加强汉江流域治理有效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的建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实施供水,中线一期工程平均年调水量达95亿立方米,将大大缓解京津冀豫等地区的严重水荒,沿线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南水北调工程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这“三大效益”实现的前提是保证水源地水质的长期稳定。汉江流域的整体治理和水源地保护,是决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经调研了解到,当前汉江流域治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污染源较多,形势难容乐观。汉江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其污染威胁主要来自点源面源污染、突发事故污染等。一方面,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包括种植养殖和农村生活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能力不足等,都对水库水质保护构成严重威胁。据相关调查,十堰市农村每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人畜粪便635万吨,生活垃圾12.25万吨。2010年,该市化肥施用总量达11.69万吨,其中30%以上未经有效利用就流失到汉江。另一方面,水陆交通事故引发的水环境突发性污染极易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如载有危险化学品的货车翻覆、尾矿库溃坝等污染河流。

二是流域缺乏统一的立法管理。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上大江大河数量较多的国家,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流域立法。我国长期存在分段管理、分段立法的现象。在汉江流域涉及的省份,湖北和陕西各自制定了“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另一方面,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之间关系不协调,部门立法倾向依然突出。例如,《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由水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起草,《水污染防治法》以环保部门为主草拟,各部门起草法律时主要根据本部门的主要工作目标,缺乏统筹综合考虑。

三是流域管理体制散乱,规划缺乏前瞻性。重视区域管理而忽视流域管理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例如,长江水利委员会作为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勘测、规划、设计、科研、指导和协调等工作,而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等行政管理权均在地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当汉江流域出现干旱和生态等问题时,又决定实施“引(长)江济汉(江)”工程;而各地则从地方利益考虑编规划、上工程,例如陕西力争“引汉(江)济渭(水)”工程,且未经批准就已开工建设。

四是库区移民缺乏长远规划和统一考虑。虽然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原则性的规定,但在汉江流域,相关规划仍主要由地方完成,没有从区域乃至国家层面整体考虑。例如,湖北某大学因水库建设多次搬迁;有的家庭因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被迫多次移民,有的移民后与当地民众产生矛盾,成批返回原址。如果在移民安置工作中,缺乏居住和污水处理的前期整体规划,很可能给面源污染防治带来更大难度。

五是补偿机制的安排缺乏长期性和科学性。《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等规定主要针对水库建设的用地等补偿,注重工程开发和对移民的一次性补偿,忽视动态、长期的补偿;注重对水土保持、移民搬迁等方面的直接投入和成本补偿,忽视因发展受限而应给予的机会成本补偿;注重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忽视对水源地发展生态产业的人才智力支持。

从有力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战略目标出发,有必要以汉江流域治理为着力点,以此试点探索流域治理和水资源管理的改革,并先行先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针对汉江流域,率先研究对流域实施统一的立法管理,设立流域治理委员会,保障汉江流域生态安全。

二是完善流域治理体制。赋予汉江流域治理委员会充分的流域规划权、执法管理权等,将流域各省、各地县相关的水务管理和执法机构划归其下,统一调配。在涉及流域管理问题时,各地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服从流域治理委员会统一指挥,避免多头管理、多省管理的冲突。

三是科学规划永久性移民区布局和建设。在汉江流域,应从区域乃至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布局移民区,尽量就近安置移民,避免大的乡土文化冲突。地方政府在建设移民点时,应注重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使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社区化,将移民安置点打造成“乡风文明、卫生整洁、管理民主”的示范点。

四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尽早建立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长效机制,可考虑用南水北调工程的部分水费收入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同时,应改变以往工程移民一次性补偿的做法,重视移民长期生活来源问题,将组织就业引导、教育培训等内容纳入安置工作,帮助移民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尽快找到并适应新工作,熟悉新生活。此外,建议探索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生态补偿方式。例如,由用水地出资培训水源地人员,为水源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由用水地和水源地共同开发绿色工农业和品牌旅游业,推动水源地产业结构转型,激发内生活力,实现经济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五是结合永久水源地保护政策,建议国务院研究出台限制库区及汉江上流传统工农业发展、支持做大做强特色生态产业和强化环境监控的政策措施。以此支持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做活水文章,让水源地民众因奉献而得到回报,有条件与全国人民共同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