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让中国乃至世界看到了政府改革的决心和魄力。在此背景下,审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全国性的审计结果、审计公告也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赵海英女士。
作为曾经的审计署特约审计员,赵海英十分关心审计工作的发展。在与审计人员近距离的工作接触中,她对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印象深刻,对审计人员评价很高,认为他们是一支专业过硬、工作努力、作风纪律要求严格的队伍。给她感触最深的是与审计通知书一起被送达的《审计署关于加强审计纪律的八项规定》,这让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同时,也接受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在她看来,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中央政府提前摸清债务情况,为政策考量提供数据支持,及时化解地方债风险;另一方面,针对审计问题,提出专业审计意见,有助于促进地方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在赵海英看来,我国现阶段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与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法律法规相对比较成熟、完备,而我国当前还处于转型期,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规章之间互相冲突的情况。这使得我国审计工作更具挑战性,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查找、发现原有制度问题,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是审计在新常态下需要发挥的一项重要作用。同时,赵海英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保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也是审计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要坚决贯彻依法治国,监督企业经营必须依法合规;另一方面,要在依法治国前提下,鼓励企业创新;创新通常意味着更高的风险,要允许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犯错、失败,建立容错机制。审计机关可通过听取制度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以及被审计企业的意见,做到追根溯源:如果是企业自身的问题,那就依照法律法规对相关问题做出处理;如果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就梳理研究制度存在的不足、矛盾、漏洞和空缺,看看哪些地方该管而没管,哪些地方不该管反而管了,对此提出具体的改革意见,提请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以完善相关制度。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审计署考察时所指出的,“要以审计‘倒逼’各项制度的完善,释放改革红利”。
赵海英认为,审计工作以后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在审计时要关注有关部门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是否做到了有法必依;二是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发现现有的规章、制度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现有的体制机制是否有需要改革的地方,这样可以从体制、机制上为国家治理提供好的建议和意见;三是在审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创新因素,科学判断创新行为及其引发的财务风险,建立容错机制,保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这三个方面无论从哪一条来看,都是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同时,赵海英也建议,审计署可以建立一个外部专家人才库,其人员涵盖管理、经济、社会等领域,群策群力,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人才资源,研究审计中发现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使审计能够更好地为深化改革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