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模式’的聚变效应”、“小村里来了大专家”、“这种讲座“真解馋”……
2012年3月,光明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连续7天推出的系列报道,科技日报同时推出的连续报道,使一个科技惠农的新概念——大荔模式走进人们视线。
2013年6月,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主委周卫健院士率队赴渭南就大荔模式的实施推广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2014年10月,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的统筹安排下,九三学社中央与多部委联合赴渭南就大荔模式进行调研,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多位领导作出批示,肯定九三学社对科技工作的关心,要求相关部委认真研究,以推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农业科技发展的最终归宿在推广应用
在陕西省,农技推广正悄然发生着聚合和蝶变。一种被称作“大荔模式”的机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和农民群众接受和追捧,在三秦大地名声鹊起、成果满枝。
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科技,科技发展的最终归宿在推广应用,这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需求。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难以进入千家万户。我国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网破、线断、人散” 和“有钱养兵,无钱打仗” 的普遍问题。要真正解决农村、农业、农民所面临的农技推广难题、如何破解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长期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老大难”。
地处华山脚下的渭南市大荔县,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产区,物产丰盈,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2007年以来,当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以市场为推动力的农业科技服务的新模式,搞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引起世人瞩目。
最初,大荔县科技局经过调研发现:农技部门单纯搞技术推广没有回报,企业单纯搞农资销售缺乏农民信任,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技物配套服务,即在销售农资的同时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则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大荔县科技局的这一“奇思妙想”与该县民营企业家汪战仓“农资农技双连锁”的经营理念不谋而合,双方一拍即合。
汪战仓拿出资金1000万元,注册成立了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开始创业。接下来,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下,一个统筹全县各方有效资源,以“技企结合”、“技物结合”为手段,以为农、惠农、富农和强企为目的的全新运作模式——“大荔模式”应运而生。
“大荔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县为单元、直营联盟、连锁经营、技企结合、技物结合、密集覆盖、全程服务”的农技农资双连锁的服务模式。它把过去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为推动、以农技人员为主体的传统农技推广体制、以及科技特派员、“110”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热线、科技培训,融入到企业为主导的整体市场化运作,即物资销售与技术捆绑相结合的机制,实现全天候、全过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农”的一种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新体系。该模式把政府的推动力(主要靠政策性引导)、企业的内生力(主要靠资源配置主导和市场利益驱动)和技术的辐射力(主要靠企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综合服务体)有机链接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到了“零距离”服务,达到了农民、专家、企业、政府的“四满意”效果。
于是,过去沉闷于事业单位难有作为的县农技人员、各种沉睡于实验室的科研条件设施被激活,都源源不断地向荔民公司集聚;同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村到乡、由乡到县,由荔民公司精心编织和打造的农资、农技、农副销售等服务派上了用场,送到了田间地头,大棚饲舍,百姓餐桌,迅速在大荔县广袤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荔模式”示范推广工作,将“大荔模式”列入到省市科技会商议题,出台了《渭南市大荔模式示范推广工作实施方案》,组建了“大荔模式”领导小组,创新性地设立了“第一组长+组长”的协调管理方式,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针对农技人员的“三保留两优先”支持政策。为加快“大荔模式”规范化建设,渭南市科技局牵头修订出台了“大荔模式”渭南市级地方标准,首次提出了“大荔模式”定义并规范运行。创新工作机制、丰富理论内涵、强化科技服务、统筹做好宣传等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大荔模式向拓展、纵向延伸,目前“大荔模式”已在渭南实现了县级和镇级全覆盖。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为大荔模式做出辛勤努力。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副主委、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是最早发现和支持“大荔模式”的领导之一,一直倾情倾力推进这一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她和陕西省科技厅相关领导的坚持和倡导下,“大荔模式”的面上推广工作一直比较顺利,特别是在全省81个县(区) 总结提升、锻造农技服务“大荔模式”成为品牌,把“大荔模式”写入2012年省委一号文件和201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陕西省科技厅成立了“大荔模式”指导组,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先后命名渭南市为“陕西省农技服务大荔模式建设市”,大荔县为“陕西省农技服务大荔模式原创县”,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为“陕西省农技服务大荔模式原创企业”。目前,全省106个县(区、市)有81个县(区、市)推广了“大荔模式”,74家涉农企业、3000多名农技人员参与,建立了乡村农技服务点3500多个,开展培训8000余场,培训农民84万人次,“大荔模式”的示范推广工作在全省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该模式的一些做法也辐射到河南、甘肃、安徽等地。
让干部展才华,让企业有钱赚,让农民得实惠,让政府有成就。“大荔模式”运营几年来,彰显出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和点赞。2008年大荔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2009年升至3851元,2010年增至4780元,2011年攀升为5180元,2012年升至7051元,2013年增至8070元,2014年则达到9120元,均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和增长幅度,富农效果可见一斑。
“四满意”是对“大荔模式”效应的最大褒奖
又是一年春耕时。
走进陕西,春天的田野处处展开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金黄的油菜花,碧绿的春茶,静谧的汉江,雾霭中的山岚……
大荔县许庄村的常雪敏姑娘经营一家小店,人来人往,很是红火。远远望去,“荔民农技农资连锁店——许庄王家党直营店”,一排红底白字的大幅招牌,在春日的暖阳下熠熠生辉。
“去年5月,我们店联系的农户爆发了桃树炭疽叶枯病,这是一种新型的瘟病,很多果农都不知道。我一打电话,荔民公司的专家王蕊萍马上过来了,迅速诊断了病情,及时控制了瘟疫。凡是在我这买农药的农户都受益了。村里没有加入直营店的其他农户都感到很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买荔民公司的农药呢!”
常雪敏是2008年加盟荔民公司,仅这一项现在一年有7到8万元的收益,比起她之前当民办教师每月仅有100多元来,如今年年见长的不菲收益,雪敏还是十分看好这份事业的。
今年50岁的许庄村村主任孙根存,现在是荔民公司三级服务网络的驻村技术人员,他家里的35亩果园率先成为示范基地。在此之前,他却因常常买到假农药,花了很多冤枉钱,果园仍然没有务好。“后来我观察了,荔民公司没有假货,服务很到位,我决定和荔民公司合作,果园也就年年丰产丰收了。”
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现在村里许多农户都加盟到了荔民公司。“我去年一年收益就有16多万元,我估计今后能发展到几十万。”孙根存对今后的发展信心满满。
澄城县安里镇西丰村农户任贵定是远近闻名的甜瓜生产大户。去年的一场大风雪,他大棚甜瓜眼看要“全军覆没”。绝望之际,荔民公司派来了2名技术人员制定一套挽救方案,一星期后他的瓜苗恢复了一片生机。此后,他更加信任荔民公司,全程用荔民套餐和技术指导,别人1.5亩地产了5000斤,他一亩地产5500斤,收益当然也水涨船高,成为远近闻名的“甜瓜王”。
白水县尧禾镇五泉村农户孙天锁种了4亩果园,原来市场化肥农药假冒很多,他的果园效益一直不好,每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徘徊。自2012年起,荔民公司指导他解决了果树密闭栽培问题,并制定出周年管理方案套餐,当年果品就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几年来,每月他都会收到荔民公司的科技报,而且还接受技术专家定期来村里培训,从此他的果树没有大小年,2012年收入12万元,2013年收入更是达到了13万多,孙天锁笑了。
59岁的大荔县许庄村李金房老汉过去一直种中早熟的红富士,产量不高。在荔民公司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采用了中晚熟的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按照标准化生产,现在产量和质量比过去大大提高了。一提起这些,这位质朴的农民兄弟伸出大拇指,动情地说:“有了汪总,我们大荔农民少受多少苦啊!”
汪总,就是“大荔模式”原创企业——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汪战仓。
早在1997年,他就在大荔县经营农资销售,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省内一些地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模式、但又不知如何更好运作时,正在进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大荔县科技局领导动员他回家乡创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按照“政府出钱养兵、企业出钱打仗”的机制,荔民公司这个龙头企业诞生了,“县为单元,村为阵地,政企结合、技物配套”的“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副双流通、政府企业双推动”的科技服务模式逐步也在全县推行成功了,有效地破解了“零距离”为农民服务的难题。
“大荔模式”所构建起的农资配送网络,坚持“县设总部,镇设中心店,村设连锁店”的分级连锁经营理念,严格实行“六统一”管理,以确保农资质优价廉;对农技服务网络,坚持“县建专家团、镇设特派员、村聘技术员”的对应服务策略,大荔县农技单位为荔民公司选调了32名专家,组成县级专家团,荔民公司选聘了45名镇科技特派员,并培养确定了160名以上的村级技术联络员,在农村产业经营中为农民提供10项免费技术服务。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运行规范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的农资配送网络和科技服务网络。
高级农艺师安师禄在荔民公司工作了7年多,一直从事粮、棉、油、菜等大田作物技术服务。如今,他利用公司的现代化设备,一个月可进行3~5次视频授课和远程诊断,每年进村培训60余次,培训农民4000多人次;一个月还接听技术咨询电话1900多个;每月可10次以上进行科技110直通车现场服务。通过几年第一线的服务,他感到收获很大:“发挥了余热,充实了自身并获得了不少的绩效补贴,真正体现了专家的自身价值。”
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周爱英,本是大荔县红枣局的高级农艺师, 2008年被荔民公司聘为县专家团驻企专家,专门负责冬枣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从此, 她与冬枣产业结下了缘,把科技这个聚宝盆送到了田间,企业和农民都把她当“宝”,下乡车接车送,不但不愁经费了,而且还可以拿到补贴。周爱英说:“我原来工资不高,一天也没多少事。现在公司每月又发给津贴,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心里觉得充实多了。”
荔民公司将农技服务这一块作为公益事业来干。荔民公司把农资利润份额中的5%作为专家、特派员、联络员等技术人员的补助以及各种费用,实行基本工资加计件工资的薪酬发放办法。目前,县级专家团专职专家企业每月基本工资已达到2500元,灵活的机制激励,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激发了工作热情。
同时作为“大荔模式”的受益方,荔民公司也通过双连锁,降低了经营成本,拓展了市场空间,提升了品牌,加速了规模扩张。连锁经营头一年,销售收入就突破了1000万元,比原计划增加了400万元,比原计划增加了400万元,2013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2亿元,2014年达到了1.4亿元。
对于荔民公司的双连锁运营模式,鲁安连锁店的艾月娇经理说的很实在:“连锁经营比起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有几大好处:只经营优质、高效、绿色、放心的产品;及时对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拉动了客户;有效的市场销售规则,不哄抬、不压价、不串货;把方便实惠和优质服务让给农民,售额提升空间增大”。
韦林镇迪西村店长薛三保经营农资十余年,2008年加入荔民连锁后,销量逐年上升,效益不断提高。“荔民公司产品货真价实,让我经营起来没有后顾之忧,农民买得放心,自己卖得放心;公司不断地引进新品种和新产品,搞技术培训。很多产品现在我们村及周边村广泛应用,给乡亲们带来了很好的收益,我的销售量提高很快、收益也更高。”
而享受到贴心又贴身服务的农民,同样也得到了许多实惠。一般通过其他渠道销售的农资,批发商平均加价15%左右,零售商再加价20~30%,产品到了农民手里的时候价格就比出厂价高出了35~45%。而荔民公司直接从厂家进货,只加价20%左右由连锁店销售。这样,到农民手中就比市场价低了15~25%。因此,农民普遍觉得在荔民农资连锁店购买产品价格低、产品优、有保障,还可享受到连锁店优良的新技术捆绑服务,使主要作物获得大丰收。这一减一增,农民的效益可观了!
新期待:构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
东风为广袤的三秦大地再送韶辉。中国的三农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的关键时期,九三学社中央邀各部委开展的联合调研,对于探究中国农业未来怎么走,对于推进大荔模式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做好研讨和总结恰逢其时。
凝聚智慧,荟萃八方。经过广泛考察调研、深入论证思考,九三学社中央很快形成了《关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报告认为大荔模式将政府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和企业的社会化服务有机衔接,有效地发挥了市场对农技推广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便捷地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报告分析了大荔模式的4个特点:创新政府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农技服务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新转变;探索了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机制;构建以农技服务为抓手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报告分别以大量鲜活数字和事例,对上述观点加以阐释和说明。
报告中也对大荔模式覆盖面需扩大、机制需完善以及其实践中反映出当前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应加强各类农技推广服务资源的衔接配合,进一步加大农技推广投入并创新投入方式,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农技资源的作用、培植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进一步做好“大荔模式”的总结工作。
作为以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九三学社,对推进大荔模式的思考角度和深度还远远不止这些。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调研后指出:“大荔模式不是简单的科技服务体系,应成为一种综合的、现代的农业服务体系。大荔模式拥有现代农业的5个要素:现代技术、现代化生产方式、社会化组织方式、信息化管理方式、是市场化经营方式。”
“大荔模式在推广农资、农副产品销售过程中,已经注意到技术对产业的重要性,抓住了现代农业的核心要素;规模化、集约化,已经在朝着现代农业的第二个核心要素农业产业化在发展;把农民、企业、生产资料、技术、专家、中介服务机构等整合起来,已经在走一条加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在管理上做文章,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从政策制定、法规制定、体制建设、机制理顺上使模式更加市场化、规范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荔模式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戴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