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关于应对村医流失问题的建议


村医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承担着维护广大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大量村医改行流失问题突出,制约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通过对东中西部8个省(直辖市)、11个县市、110个乡村卫生机构调研,我们注意到村医“流出易、留下难、流入更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收入与工作量不配匹,积极性受挫。近年来,在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基本药物制度以后,村医执业环境发生了变化。村医承担越来越多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但收入并未因实施绩效考核而提高,相反相当一部分骨干收入明显下降。

二是老龄化现象严重,村医队伍青黄不接。近50%的现有村医年龄在55岁以上,拥有主任、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骨干,近年都将步入退休年龄。村医队伍老化、中青年人才接续乏力问题较为突出。

三是政府补贴不到位,社会保障水平低。相关医改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状况,但由于配套措施缺失,加之地方政府补贴不到位,村医养老保障水平偏低,使原有问题和矛盾进一步突出和激化,骨干流失加剧。

四是职业素质不高,培训机会少。村医初始学历较低,大多是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业务素质较差。在当前医疗卫生技术更新速度极快的环境下,村医培训机会少,业务知识普遍老化,通过考试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证”的比例低。他们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处于整个卫生服务体系的低端,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

五是人才外流,引进困难。国家层面统一的、可操作的关于吸引和保留村医的优惠政策缺失,特别是相关政策不配套,导致村医引进难与外流现象并存。已出台的农村卫生人才的扶持政策落实不畅,缺乏统一、相互衔接和配套的措施,加之农村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压力重,村医待遇和保障问题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而刚走上村医岗位的,也千方百计调离,使农村医疗机构普遍面临人才“不下去、留不住”困境。

为此建议:

一是参照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提高村医薪酬待遇。在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村医依靠药品差价获得收入的途径不复存在。因此应合理提高村医收入,保证其一定的酬薪水平。可以采取“以服务需要定薪酬”办法。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组合,以农村卫生服务需要布点村卫生室并配置村医人数,实行“收支两条线”。村医按照服务半径与服务对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以当地公职人员(如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参照,结合绩效考核支付村医的薪酬。同时也可以并行采取“以服务量定薪酬”办法。这也是目前各地正努力推行的模式,村医薪酬以其为农村居民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任务量确定,主要通过一般诊疗费以及新农合支付补偿,并根据其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和任务量,取得一定的经费补充。

二是改革基层卫生组织管理体制,拓展村医发展空间。借鉴苏州等地实践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乡村事业编制统一管理试点,将村医纳入事业编制,为其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机会,以编制留住村医、吸引人才。推进村医“职称优晋”,提升村医服务技术水平。改革现有的职称晋升制度,注重基层卫生工作经历和能力,让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中青年村医获得上升空间,鼓励更多有志者加入村医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照的村医纳入编制,提高补助额度;建立学分制,鼓励村医完成执业助理医师的培训,把修满学分和技能考核合格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村医退休与养老制度,减少“老而不退”现象,保证年老体弱的村医能够颐养天年;促进“新陈代谢”,使村医队伍既充满活力又相对稳定。

三是实行医学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村医免费培养制度。试行对乡村全科医生免费或部分免费的教育制度。以统一招生、免费定向培养、统一安排到基层的方式,参照师范生培养模式,培养有志于服务乡村卫生的医学生。可借鉴苏州等地对毕业直接从事村医的学生实行学费全免模式,引导医学生走向农村。鼓励地方与在校医学生签订定向培养合同。定向培养的医学生毕业后必须接受委托方安排,在上级医院完成全科医生培训后,到基层担任村医工作。签约的在校医学生可以享受在校期间的优惠待遇,例如成绩合格者可获学费资助;毕业即进入村医岗位的,其待遇不低于事业单位平均水平,以此引导医学生尽早熟悉农村卫生服务事项,做好投入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