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建议


教育国际化是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必经之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高等学校的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科技合作、学术交流以及合作办学等方面。

近年来,中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同欧美国家相比,在办学体制、评价机制、管理模式及价值取向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阻碍了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不足。普遍地将高等学校的教育国际化简单理解为尖端科技与知识的学习交流,对教育国际化在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及相关负责人缺乏对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认同感,未能以国际视野来指导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社会各界也对教育国际化存在片面理解,认为教育国际化只是少数人的事。

二是良好的国际化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中国尚未按照国际规则建立起高等教育的认证制度,使得反映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未能和国际接轨,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在国际上的认可,从而降低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上的影响力。

三是教育国际化的环境建设未得到重视。尽管中国高校大都设置了国际合作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等类似机构,但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与欧美国家相比,各项指标偏低、结构不够合理,各高校的留学生多数来自世界欠发达地区,而且多数集中在语言学、文学、医学等学科。

四是教育国际化浅尝辄止。当前,中国高等学校在借鉴国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合作关系、推动教育国际化方面止步于表面化、静态化、形式化和疏于整合四大误区,使得高等学校的教育国际化千篇一律,并存在受到西方国家文化冲击,文化殖民主义侵蚀加剧的现象。

五是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化师资力量薄弱,外籍教师数量很少,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比例不高,而且教师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交流机会较少。目前,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研究生层次的合作,重点关注的只是“走出去”而不是“引进来”,缺少更深层次的双向交流。

六是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体制和国外有很大的不同,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国际化办学需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没有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受到学生外语水平限制,双语教学开设较少。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与现代大学所倡导的“学习自主”思想相背。

七是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国际化速度和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985”、“211”等国家重点大学国际化速度和程度高于非重点大学。除此以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由国家集中支持的重点大学承担,私立大学发展不足。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为了提高高等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必须加速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针对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提高教育国际化认识。高等学校要做好教育国际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认识教育国际化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推动作用,消除学校及社会对教育国际化的简单、片面理解。高等学校的管理部门要重视教育国际化理念,将教育国际化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以此引导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二是通过国家立法或政策措施建立良好的教育国际化工作制度和机制。以创造有利于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内部环境,增强中国高等学校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提高除语言学、文学、医学等学科外其它学科的国际化程度。加强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实践的规范性,按照国际规则,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育认证制度,使相关评价指标与国际接轨,提升在国际教育市场的认可度。

三是克服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误区。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多方位、多层次、有步骤地加强高等学校的国际合作,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等现象。结合高等学校实际情况,比较自身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国际化模式,提升高等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认真研究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 克服负面影响,自觉抵御西方霸权主义文化的“侵蚀”。

四是增强高等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比例。学校通过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等方式,促进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及地方政府人才交流项目,培养教师的国际化教育能力。设立专项基金,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吸引优秀的外籍教师来华工作。加强更深层次的双向交流,高等学校的学生不再只是“走出去”,而且还要“引进来”。

五是注重将教育国际化要素渗透到教学体制中。从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上满足国际化办学需求,开设含国际内容的教学课程以及开展双语教学或是全英文教学。本着体现国际共同价值理念的教育目标,有序地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形成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六是改变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不均衡现象。通过政策激励及经济支持等方式,提升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以及非重点大学国际化水平,尤其是鼓励“985”、“211”等国家重点大学带动非重点大学参与到教育国际化中。促进私立大学开展教育国际化工作,提高私立大学接收各类国外留学生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