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中央:依法治国需要人人理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小伙和他的美国女友逛街,看到红灯便闯了过去。女友说,你连红灯都敢闯,还有什么违法的事不敢做?就跟他分手了。他又结识了一个中国女友,逛街时看见了红灯便老老实实地等,女友不高兴了,说你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什么事?又跟他分手了。

如果这只是一个笑话,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让人深思:

在从曼谷飞往南京的航班上,一名中国籍女乘客对空乘服务不满,对其泼开水造成伤害,几名同伴言行激烈,大闹航班,严重扰乱秩序,致使飞机返航。

前些日子,某医院数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合影被网络热转,当地卫生局很快就对涉事医院和医生做出了严厉处罚。等媒体剥丝抽茧还原整个事件后,公众才知道这张合影是源于“手术成功后的庆祝”以及“告别老手术室”的留念,但给众多医护人员甚至患者带来的创伤却久久难消。

某法学院一名女学生因点名没到被老师批评,竟向老师泼热水,造成老师面部烫伤。

还有,公交、地铁上让座之争频繁发生,老人倒地后该不该扶的问题一再引起国人纠结……

从“中国式过马路”到举着“维权”旗号大闹航空公司,从抓拍照片看着不爽就“任意一传”到被批评一下感觉不快就“任性一泼”,以及“信访不信法”、“走关系”强于“走程序”、“明规则”干不过“潜规则”、拼实力不如“拼爹”等各种乱象,让人们不禁发问: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其实,在这些看似闹剧的社会现象、甚至有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背后,凸显的正是国人理性心态和法治意识的缺失。

我们总是在渴望公平与正义,但一些人虽然口中常呼公平正义之名,却在行破坏规则、践踏规矩之实。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引致浮躁心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愈加泛滥,使得人们表达关注和追求时,愈加呈现出盲目狂热、好走极端、哗众取宠的非理智倾向,理想价值缺位,精神信仰空虚,弱化乃至失去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们总是在期待人人都能遵章守纪,但这其中似乎并不包括我们自己。在法律面前很多人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就强烈要求法律维护公平正义,惩戒他人,可当自己的行为触犯法律时却首先希求网开一面,不择手段地寻求执法者的宽容甚至包庇。

我们总是希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但一些人却对生活的改善、社会的进步不那么珍惜,常常“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甚至一些人故意做环境的破坏者,比如公园里耗资不菲的亮化灯、塑像,一夜间就被齐刷刷地打碎、损毁。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政府做得更好,但每个人也有义务多克己利他。我们看到中央正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强力深化改革、狠抓反腐,对此我们可以评议,但更应该为之鼓劲、为之助力。

我们总是在渴望尽快改变人治状况进入法治社会,但当法治不断推进时,有些人却巴不得“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法治不仅意味着政治社会理性的治理手段,更是一种理性精神,蕴含了人类理性的认识方式和生存价值的取向。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依法治国作为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的重点,开启了法治中国新征程。我们可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地制定出更多的法律,但是如果没有将法的公平正义精神和理性责任精神根植于心,没有人人对法律和规则的敬畏推崇和自觉遵从,即使颁布再多的法律,那也是形同虚设,法治也只会沦为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事业,正在把中国带入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依法治国需要人人唤醒内心的理性。每个人,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应该静心反思,我们自己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