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笔蕴深情 画忆家园——《故园画忆》画作联展?北京首展开幕


由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学苑出版社与首都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笔韵深情画忆家园——《故园画忆》画作联展•北京首展” 6月17日在首都图书馆开幕。

开幕式上,学苑出版社社长、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孟白介绍了举办此次画作联展的初衷。他说,学苑出版社多年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怀着深深的责任感,从2009年起策划、组织 “故园画忆”丛书,用绘画形式,将全国各地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的民居建筑、生活生产方式、文化遗存、风俗礼仪场景等记录下来。这次从4000多幅画作中挑选200幅,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留存“故园”记忆的行动中来。孟白以况晗先生的《消失的胡同》、郑希成先生的《老北京民居宅院》为例,讲述了在出版过程中与推土机、挖掘机赛跑的经历。他说,与摄影等其他形式不同的是,绘画作品的一笔一画都饱含了画家对于画中景物的感情。与绘画技巧、水平相比,“故园画忆”丛书更多地以作者对所画对象是否怀有深沉感情为标准进行选择,也是确保这套丛书质量的重要标准。孟白表示,学苑出版社将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参与进来,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

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对参与“故园画忆”创作的画家表示敬意,对出版这套丛书的学苑出版社表示感谢。他说,这套丛书让人们在回忆起自己的家乡时,不再感到遥远和抽象,他认为“故园画忆”丛书具有传世价值,将会为人们回忆故乡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小军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保护形势严峻。 “故园画忆”系列丛书通过绘画作品将故园记忆留存下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希望通过这个形式慢慢扩展,扩大到一个更广泛层面,引起更多人关注并参与进来。

中央文史馆馆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燕出生于北京,对老北京的一砖一瓦怀有很深感情。李燕联想到昔日老北京城墙被拆、园林被毁的一幕幕场景,心情沉重。作为曾经的全国和北京市政协委员,他多年前就提出“首都人文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提案。他说,自然环境不保会出天灾,天灾可防可治,人文环境不保,就要出人祸,潜伏期甚长,后遗症更长,不可不及早戒备。李燕以鲁迅、齐白石、徐悲鸿以及“京剧”的形成为例,强调老北京深厚的人文环境曾孕育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并留下丰富成果。但是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人文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出现偏差。值得庆幸的是,在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正确指引下,人们对于人文环境的保护重新重视起来。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的大背景下,重视人文环境对于整体民族素质的重要影响,人文知识分子更应该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总结历史教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薛峰是“故园画忆”丛书河南卷《洛阳印象》一书的作者。10余年间,薛峰在郑州、西安和洛阳生活工作,从西京到东都,经历过几个城市多年生活积累。让他看清和意识到一座古城真正的内涵和价值,欣然加入“故园画忆”,拿起画笔将洛阳城老建筑、老街道一一描摹下来,将民间传统技艺记录下来,为这些千年古城留下美好记忆。作为作者代表,薛峰认为,虽然每个人经历不同,但对于故园的情怀却是一致的。现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所有城市和乡村面貌都在发生改变,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文脉不能中断,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必须延续下去。因此,希望“故园画忆”系列能够影响到更多人,来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穆建民,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李小麟,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刘金缓,九三学社丰台区工委办公室主任郑成保,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首都图书馆研究馆员马文大,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院长朱良,意大利罗马大学东方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保罗(Paolo De Troia),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柳若梅,法国作家、著名非遗保护人士华新民,电子工业出版社副总编张晓真,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肖丽媛,体育摄影家杨子,以及“故园画忆”丛书作者代表原《中国文化画报》副总编、《葫芦岛印记》作者范贻光,《老北京民居宅院》作者郑希成,《消失的胡同》作者况晗,《北京胡同记忆》作者戴程松,《塞外古城张家口》作者李芳,《水淀留痕》作者泥鳅张等参加开幕式。

据悉,展览从6月17至23日在首都图书馆B座一层第二展厅展出。(穆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