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2014年,教育部分别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2014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并要求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在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还极不均衡的前提下,实施这一政策面临很多问题,甚至已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风波。例如,该政策宣布后一个月,北京市一些重点学校旁的所谓“学区房”房价直线上涨,个别极端房价高达每平方米30万元,单月涨幅达12.5%,且供不应求;再比如,一些地方对划片方案不满意,出现学生家长集中上访甚至围堵学校的情况。任何一项影响广泛的政策出台,必须进行充分的社会风险评估,并且做好相关的应对预案。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国目前并没有充分做好义务教育划片招生的各种政策应对和工作准备。
一是“划片”所需要的教育均衡条件尚未达到。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表现为客观均衡,即学校的硬件设施均衡,教师的配置基本均衡;其次,教育均衡还应该表现为主观均衡,即社会、家长对区域学校的认同度、满意度基本一致。然而,就目前我国大中城市普遍情况来看,多数城市中小学教育条件差异明显,社会和家长对区域学校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划片招生,只能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二是“划片”带来的社会问题突出。部分未划片到自认为较好学校就读的家长、对安排不满意的拆迁户和流动人口,因为利益一致,愿望相同,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不服从划片招生规定,集体给划片工作人员施压,甚至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或集体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上访。仅2014年,在实施划片招生的城市中,几乎都出现过因为划片招生引起的群众上访问题。
三是“划片”后变相择校情况仍然严重。实施“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之后,出现“学区房”现象、突击转户、挂靠户口、甚至以假离婚方式变更户籍等问题,不仅增加了划片工作难度,也导致新的社会问题。
四是民间教育选择愿望未得到充分尊重。教育选择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生就应关注教育选择。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是政府为老百姓提供的最基本公平教育机会的保障,但还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和选择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仍需要充分考虑老百姓对优质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五是“划片”政策执行细则难以统一。目前,对于具体招生、划片“怎样实施”,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办法等,缺乏统一规定,在一些城市甚至同一城市不同区县之间,出现了“电脑划片”、“路程划片”等不同的划片办法,“迁户三年”、“迁户一年”等不同的时间界定,房产“五证齐全”、“三证齐全”等不同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要求。执行方式的差异,常造成相关群体的不满意,也让直接接触家长的基层教育部门工作陷入被动。
为此,建议:
一是科学统筹划片,分类处理问题。制定划片入学政策应统筹考虑区域学校布局、生源规模与学校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分类、分级解决矛盾。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人口流入区和流出区学校情况迥异,应从学校建设规划、教育资金投入、教育考核办法多方面统筹考虑。按照学生类别,分类、分级制定入学政策,避免大规模的群体矛盾,也给部分条件不具备的家长更多心理缓冲和选择时机。正确应对城市化背景下人口迁入区在一段时期内教育资源紧张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要重视偏远地区保留教学点,寄宿制学校和教师宿舍的建设。
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实施阳光招生。制定招生政策应宜早,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电视台和社区宣传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公开入学咨询方式、监督举报平台、信访接待地址等,及时回答、解决老百姓关于义务教育入学的疑难、咨询,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全面实行阳光招生。绝不能因为政策不透明而造成或激化矛盾。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教育优质均衡。推进均衡发展,实施划片就近入学和提供选择性教育应同步发展。解决划片招生矛盾的关键在于实现学校的优质均衡,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满足家长对教育的多元选择。应该在管理机制上多做文章。如: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推动校长和教师有序流动;大力推进学校联盟或集团化办学模式和学区制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等;提高学校整体质量和社会满意度,减少“择校”、“择师”。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随着“三通两平台”、“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工程”等的推进,许多学校的硬件达标基本实现,但还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冲刺“最后一公里”;通过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鼓励引导社会资源创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作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有效补充和调剂,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多元需求,从而缓解划片招生过“独木桥”的矛盾。在保障机会公平和起点平等的前提下,通过公办学校提供达标、合格的教育,以民办学校满足多元、个性化的需求。
五是加强相关政策执行的研究和指导。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对政策执行给予“内容”和“标准”指导。对于划片招生,应保持较大范围内(至少在一个城市)政策的一致性,避免政策差异过大带来群体性矛盾。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问题,应强化专项考核;避免流入区入学压力大、教育资源紧张,而流出区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