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关于尽快启动三北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的建议


1978年,为有效控制沙漠流动、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我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截至2013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显著,均堪称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然而,在前期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期间,存在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低、抗病虫灾害能力弱、“小老树”等问题。一些地方林木大量死亡,防护林生态效益大大减弱。例如,张北县中心林场1.4万亩林地中的9000多亩属于杨树防护林,如今7000多亩已经衰亡或濒临衰亡;在张北县张北镇西良村林场,2500多亩的杨树林,现如今只剩下了一排排的树桩;离北京仅200多公里的张北县坝上地区出现大批林木死亡、杨树一推即倒的现象,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已构成极大威胁。若三北防护林得不到及时更新改造,待树木全部枯死后再重新种植,其成本和生态环境代价十分巨大。三北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已刻不容缓,为此建议:

一是将三北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纳入“十三五”规划。国家和有关地方应高度重视三北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将三北防护林更新改造纳入到国家和有关地方的“十三五规划”。国家林业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调研,针对三北防护林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更新改造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三北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有关省市县应把三北防护林改造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有效地做好三北防护林的更新改造。

二是加大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三北防护林属于国家公益林,每年国家每亩补助5-10元的标准过低,难以调动当地的积极性。且防护林更新改造投资大、工期长,必须保证稳定的资金投入。建议加大三北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投入,将三北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资金纳入中央和有关地方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建立科学合理筹资机制,可通过发行适量的“三北”防护林更新改造专项国债筹措资金。进一步推动地区间生态补偿模式形成,借助生态补偿资金,建立“三北防护林生态公益林更新改造专项基金”。由中央委托合适的资产管理公司,将三北防护林更新改造专项资金实行证券化管理,以提高资金流动性。

三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更新改造。如张北县坝上等地区出现的杨树大面积死亡现象,主要原因是违背了自然规律,过于追求短期效应。在三北防护林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地形、气温、降水、蒸发量、日照、风等因素,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优势,科学的选取植被。在西北干旱地区,应将种植草灌放在生态建设的首位;在降雨量250—500mm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应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在降水量大于500mm的半湿润地区,增加人工林面积;在迎风坡与背风坡按照其立地条件的特点差别选择树种。

四是创新三北防护林的改造模式,实现防护林更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要借鉴国际经验,增强三北防护林抗病、抗虫、防火的能力。在更新改造防护林的过程中,根据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将需要更新改造的防护林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根据每个小区的特点,选取多种免疫树种,更新原有的杨树或松树林,或者进行乔灌木混植,营造不同类型的混交林,提高防护林的整体抗逆性。在保证生态效益前提下,充分挖掘三北防护林的经济效益。在混交林培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三北防护林打造成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产品。借助生态旅游帮助三北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同时依托旅游收入等为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新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