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十二次常委会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用24个字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炼地回答了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公民的问题。九三学社与会人员围绕这一议题积极建言献策。此文为九三学社中央书面发言。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治吏、强力反腐,官场风气焕然一新。不过一些人仍然对干部队伍持有成见,有的“一叶障目”,看不到干部队伍好的一面;有的“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抹黑干部队伍形象。对此,应客观评价、主动应对。前不久,中央时隔20年再次评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目的是用榜样力量带动干部队伍建设。新的伟大事业需要广大干部共同奋斗,但更要树立干部队伍中的好典型,弘扬正气。
我们应当树立务实创新的好典型。虽然有极少数干部工作上因循守旧,爱抱“老黄历”,但更多党员干部善于开拓,科学谋划,牢牢咬住发展不放松。我们在秦巴山区调研时,驱车几千里,沿途看到很多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善谋善为,使农村美了、农业稳了、农民富了。年轻有为的村支书带领乡亲们跳出传统农业旧框框,将曾多次遭遇洪灾的村庄打造成生态亲水走廊和风情小镇“川东第一村”;有耄耋之年的乡干部千里寻才,建设农业与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秦巴菇菌产业园;有眼界开阔的副县长统筹多个乡镇一体化发展,营造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白坪—飞龙美丽乡村,等等。这启示我们,要不断提高干部履职能力,鼓励和支持干部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新常态下更大作为。
我们应当树立为民担当的好典型。虽然有极少数干部“精神懈怠”,不求做得好只求过得去,但更多党员干部积极谋事、敢于担当,把责任扛在肩上。我们在祁连山民族地区调研时,张掖市的一位县委书记动情地说,我们这些干部不怕苦、不畏难,为了挖掉穷根子、端掉穷窝子,可以把“官帽子”放在一边!当前,扶贫攻坚已进入关键阶段,贫困地区很多干部“5+2”、“白加黑”,令人感动。不过,基层干部也反映,扶贫开发缺的不是路子和胆子,缺的是票子,而中央、省里从各个渠道下拨的每一项财政资金都套着“紧箍咒”,怎么好施展拳脚呢?这些干部有能力、有热情,但干事创业环境还待优化,既要给他们划定高压线,又要给他们松绑解套。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使各级事权财权切实匹配,给基层创造更好能干事、干成事的环境。
我们应当树立攻坚克难的好典型。虽然极少数干部尸位素餐、无所事事,但更多的党员干部不畏艰难,刻苦创业。我们在太行山区调研时了解到,有被誉为“当代愚公”的“村官”带领“四百壮士”迎难而上,苦干3年,在万仞绝壁上凿出10公里的“通天路”,将与世隔绝的深山村发展成闻名遐迩的旅游名村;有几十年保持先进不褪色的乡镇党委书记的楷模,年过七旬还接手帮带本乡以外的贫困村。他们用实干在群众中赢得了口碑,为广大基层干部立起了标杆。这告诉我们,要发挥榜样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示范作用,引领他们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我们应当树立联系实际的的好典型。虽然极少数干部高高在上,对基层需求知之甚少,但更多的党员干部沉入基层、联系实际,把群众放在心上。我们在六盘山区调研时,看到越来越多中央、省直机关干部下到县乡,很多市县干部进村入户排忧解难。他们有的发挥政策熟、联系广的优势,解民忧惠民生,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有的发挥专业特长,扶产业促项目,探索路子助民奔小康;有的深入调研摸实情,对决策、规划有了新认识,在本职工作中谋思路、出主意,对基层实际的考量多了。这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干部下挂、联村联户长效机制,使更多党员干部成长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家里手。
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应当理直气壮树立干部队伍中的好典型,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有作为的干部心神舒畅,更具荣誉感,使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标杆,奋发有为,形成好的党风政风,带出好的社风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