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4月14日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针对近期安徽局部地区超级稻减产和绝收问题,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针对近期安徽有的超级稻减产和绝收问题,张桃林说,超级稻是非常重要的行动计划,也是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的手段。现在超级稻已经到17期,从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不久前超过1000公斤。超级稻还是利用杂种优势,还有株形塑造达到高产。对超级稻的要求也是要高产、优质、高效,而且要有抗性,不仅要考虑到高产性,同时也要增强抗性,包括品质各个方面都有要求。现在农业发展了,必须良种良发、农技农艺结合,综合解决问题,但是品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自身品种的卓越性显得非常重要。在超级稻方面,我们要求将来评估它好坏,要看它的产量、效益怎么样,同时要看它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说养分,化肥追了以后对养分利用效率怎么样,对病虫草害的抗性怎么样。现在超级稻在研究发展过程当中品种本身也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地改进,有些品种可能某一个性状好,比如说产量高,但是抗性不好。我们现在需要培育的是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品种,我们对品种的审定,是适合一个特定的区域,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就能发挥作用,可能到了另外一个区域,它的不足方面就会出来,比如说抗性差了,放到另外的区域就不行。
张桃林说,最近大家比较关注,事实上农业部也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还是跟前面讲的原因相关联。每个品种有适应的区域。这个品种是按照正常年检算,在江淮地区包括安徽是适宜的,但是这一品种在品种审定过程当中,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稻瘟的抗性比较差,正好去年是相对比较特殊的年份,所以把它不足抗性问题就显露出来了。所以还是要加强品种的适应性评估。
谈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张桃林说,农业面源污染总体上不容乐观,但是污染种类多、分布广,各种类型在不同地区差异比较大。比如西北干旱地区,由于农膜大量使用,农膜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比如说在中东部地区,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再加上特殊气候条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再比如南方,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比较高,规模也比较大,农业畜禽粪污污染问题就比较突出。现在农业面源污染形势是,局部有好转,特别是通过采取一些有效防控措施,包括侧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一些清洁生产资料和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防控地区,包括在滇池、巢湖、太湖有所好转,但是也有一些地方问题比较突出,而且还有加剧趋势。
张桃林说,解决面源污染问题,一是化肥污染问题,现在化肥的使用量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化肥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果树、蔬菜方面问题相当突出。二是农药污染问题。农药使用量要控制在30万吨,现在是32万吨左右,我国农药利用率跟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较大差距。要通过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包括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农药统防统治技术相结合,但是现在统防统治、专业化防治的措施应用的范围还不是特别广,所以我们把这个作为下一步需要加强的工作重点,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另外,畜禽粪污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最大来源。我们的农业面源污染在COD里面大概占到90%以上都是由于畜禽粪污,我们现在饲养生猪12亿头,出栏每年7亿头左右,而且现在规模化养殖速度比较快,规模化养殖500头以上的,可以达到40%左右。规模化养殖之后,做得好可以集中处置,提高利用效率,提高产业化水平,但是如果处置不当,或者配套设施跟不上,那么可能甚至会产生环境事件。所以这是为什么加强清洁养殖、标准化养殖,尤其是对配套设施加强建设的原因,我们提出75%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贮存处理利用设施。三是秸秆问题还比较突出。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是76%,但是秸秆量现在还在增加,秸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置,秸秆焚烧导致的环境问题大家都比较问题。另外,秸秆如果随意地堆到河沟里、湖里面,通过腐烂也会产生有害物质进入水体。所以这些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应该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张桃林说,关于化肥农药,实际上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为特征的化学农业,应该说它已经而且仍然将会为我们国家,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整个农业的发展,它都会发挥极大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导致利用率下降,而且环境负面影响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方面做过一些比较,我们现在如果把化肥农药的量减下来,完全可以做到化肥农药减量而粮食不减产。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是我们的化肥农药利用率虽然在粮食作物上面有了大大的提高,但是我们跟先进水平比较,还有提升空间,这也是我们减量的一个空间。再一个,特别是在果树、蔬菜这方面的减量空间非常大。我们这几年化肥农药的增加,主要是是由于果树、蔬菜的增加,我们算了一下,大概16多亩的粮食播种面积跟差不多9亿亩的果树、蔬菜使用的化肥量差不多,各占半壁江山,果树、蔬菜还要高一点,粮食是两千万吨,果树、蔬菜占到两千五百万吨,而且果树现在的使用量已经达到每公顷550公斤,蔬菜每公顷365公斤,这里面增长的空间也是我们削减的空间,而且必须要削减。从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来看,像英国、法国、日本,他们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削减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虽然现在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大削减了,但是谷物的产量增加了。同时,在一些主产区的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上做了一些试验,也表明完全可以通过土壤作物系统的综合管理、技术体系的运用,这里面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化肥精准使用、绿色防控等等这些措施下去以后,产量在不增加化肥的情况下,产量可以打大提高,而且产量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所以说明,通过优化施肥,通过综合体系的运用,完全可以把化肥量减下来。再一个,我们还有大量的有机肥资源,我们现在有机肥资源非常大,其实如果把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或者化肥减下来,有机肥上去,有机无机配合使用,无论对培肥土壤地力还是保护农业环境,还是稳定地提高产量以及农产品的品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通过这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跟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多措并举,再加上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我认为是完全可以做到能够保证我们国家粮食发展的战略,就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自给,我们大的新战略目标就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当进口、科技支撑,科技是解决问题的非常重要的一把钥匙。
张桃林说,党中央、国务院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加强农业生态治理”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大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的来看,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复杂多样,污染防治工作起步也比较晚,综合防治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形势不容乐观。为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我部立足于我国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实际,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预防与治理,制定出台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这是昨天正式发布的,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落实、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舆论引导、推进公众参与,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有效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特别是产地环境的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这其中,“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