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步探索到创新试点,从规章制度到身体力行,在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九三学社省委会把开展内部监督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一路摸索,一路前行,不仅增强了广大社员的凝聚力和各级组织的执行力,而且提高了履职能力。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河南,往返于地市之间,深入到基层之中,探究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开展内部监督工作的创新实践。
动力源 一种危机意识下的探索
10月24日,星期六。九三学社省委会主委张亚忠却不能休息,因为他要在这一天完成一项重要工作——对九三学社郑州师范学院委员会和环保厅委员会开展巡察督导。
巡察督导,是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开展社内监督的重要手段;社内监督,是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提升遵章履职能力的重要保障。
“无职无权、业余时间干革命”,这是很多人对民主党派组织开展工作的比喻,正是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当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决定开展内部监督工作时,很多社员并非没有抵触情绪。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有阻力,但是我们认为即便有阻力也要有力、有序地加以推进。” 陈志民,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还担任着省委会监督委员会副主任,见证了这项改革从初步摸索到逐步推广的全过程。在他看来,开展这项工作并非为了赶时髦、图热闹,而是为了解决民主党派履职能力不足与对民主党派要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民主党派应该有一种本领恐慌和危机意识。”陈志民说。
这样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实践中真实存在着——在政治思想上,政党意识淡薄,不守纪律、不懂规矩者有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者有之;信仰缺失、彷徨迷茫者有之。在履职尽责上,带功利心、患冷热病者有之;随意履职、在社不言社者有之;有利益就上、没好处就让者有之。在组织纪律上,组织涣散、纪律松弛者有之;搞一言堂、拉小圈子者有之。
作为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常务副主委孙运锋对于监督工作的理解尤为独到。“从党和国家的全局看,对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从党派职责使命看,自身建设要提到新高度;从自身存在问题看,社内监督面临新课题。”孙运锋认为,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民主党派并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开展内部监督工作是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履职尽责能力的有力保障。”孙运锋说。
正是认识到在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把这种危机意识不仅入脑入心,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2009年,探索建立了履职量化评价新机制,使社务工作由“软指标”变成了“硬约束”;2010年,成立了监督委员会;2014年,九三学社中央监督委员会在河南开展社内监督工作创新试点;2015年,召开内部监督工作培训班并开展系列巡察督导活动。
“按照九三学社中央提出的‘思想上坚定、履职上坚实、组织上坚强’建设目标,切实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职责使命,必须强化组织纪律、突出社内监督。”张亚忠表示。
指挥棒 一场目的明确的试点改革
今年1月18日,在河南开展巡视督导工作的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利用晚上时间出席了一场特殊的活动——九三学社中央监督工作创新试点启动仪式。正是在这一天,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肩负起“早出经验、早见成效、早结硕果”的重担。
全国的试点花落河南,绝非一种巧合。近年来,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始终将社务工作量化评价作为强化社内监督的重要抓手,形成了社内监督与自身建设、履行职责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在推动全省社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九三学社洛阳市涧西支社主委李红波来说,2014年2月13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被要求做一次述职,内容就是他过去一年来在本职以及九三学社社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本职工作对我来说轻车熟路,但是社务工作做得还不够。”李红波告诉记者,“很紧张,面对社省委会、社市委会的领导,还有那么多的兄弟支社主委,工作开展得不够好,真的觉得脸上无光。”李红波说。
集体报告工作和个人报告履职情况制度,最早在洛阳推广实行,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开始的时候,我们让各个支社负责人报告工作,一些工作不突出的,不敢亮相,感到不好意思。通过几年的坚持,有效改变了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的现象。”九三学社洛阳市委会主委肖宏滨告诉记者。
无论是巡察督导还是报告工作,都只是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开展内部监督的方式之一。把制度创新作为监督工作的关键点,正是省委会一直坚持的——涵盖6大项、20个子项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了量化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主委抓、抓主委”的工作机制破解了社内监督“有机构、无人管”、“有制度、无措施”、“有其名、无其实”的难题;主委班子谈心会制度,真正起到了红红脸、出出汗的效果;年度报告工作制度,使班子成员肩上有压力、履职有动力,增强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加强社内监督的目的不是游离中心,而是围绕中心;不是偏离大局,而是服务大局;不是分散精力,而是凝聚合力。”孙运锋表示,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实践中,我们着眼防范、立足创新、关口前移,把制度创新作为监督工作的关键点。
“监督工作不是搞运动,也不是一阵子,必须边思边行、边试边推,并及时制定相应规范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陈志民拿着一本资料汇编告诉记者,这里面既有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则、巡察督导办法 ,也有市级监督委员会成立工作流程和纪律处分暂行办法,每一项制度都明确受理、调查、办理、落实等程序,确保制度不成为一纸空文,不能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今年以来,社省委会先后组织开展多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召开座谈会20多次,征求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纪检监察及法律专家和各级社组织负责人意见建议达110多人次,为制定完善社内监督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助推器 一次提升能力的自我革新
“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主党派提出的殷切希望。
“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是一种自我监督,只有将自己的事情办好,才有能力、才有勇气、才有力量履行好基本职能”。这是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领导班子的共识。
在开展内部监督工作的实践中,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把提升建社管社水平作为监督工作的归宿点,内部监督也成为提升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履职能力的助推器。
马骥,是九三学社信阳市委会平桥支社的主委,他对于开展内部监督所取得的成效感触颇深。“通过主委联系基层制度,基层社员与领导的空间距离近了,心间的距离也近了,增强了社员的凝聚力。”马骥说。
和马骥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九三学社焦作市委会副主委刘学锋。曾担任焦作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的他,在今年9月份有了新的工作岗位——焦作市园林局局长。从党派机关到政府部门,刘学锋认为,正是通过开展的这项内部监督工作,增强了他本人的履职能力,为他岗位的转换创造了条件。
与中共开展的党内监督相比,九三学社开展的内部监督主要目的是正风肃纪,集中体现在对成员遵章、履职、作风、守纪等方面的监督上,成效则体现在增强凝聚力、提高执行力、强化约束力上。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就坚持把监督工作与被监督对象的经常性提醒教育相结合,与干部的举荐使用相结合,与社务工作量化评价相结合,与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相结合,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提升能力的预期效果。
今年以来,社省委会共巡察督导地级市委会8个,听取全省各级组织报告工作94个、个人报告履职情况213人、征集意见建议65条、推荐干部63人。
通过开展内部监督,自身建设得到了加强,体现在履行职能上则是一项项具有较高含金量的成果——
九三学社省委会、三门峡市委会牵头调研,以社豫晋陕三省名义形成《关于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2014年4月国务院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与九三学社中央联合调研形成的《关于太行山区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和《关于黄河下游滩区扶贫开发的调研报告》,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
2015年7月被评为2011-2015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9月被评为全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行动先进单位;
……
“监督创先试点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显著成绩,河南的工作,充分体现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试点精神;河南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九三学社中央将试点放在河南是正确的,走出了一条社内监督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邵鸿对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的试点工作这样评价。他认为, 开展社内监督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加强各级社组织自身建设,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在推动政治协商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韩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