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王元青:建设专业科普队伍 促进我国科学普及工作的健康发展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大众媒体在科学普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适合不同年龄和知识层次的读者和观众,其中不乏优秀作品。有不少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播出,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我曾经接触过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大众媒体的科普从业人员,多数是电视科普片的编导,也有文字编辑和记者,他们多数有专业背景,都在自己开展科普工作的学科领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能准确把握和理解最新科研成果的实质,并根据受众的具体情况,面向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背景的公众,创造出合适的科普作品或产品,从而能够在科学家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由于长期以来重科研轻科普,科普工作和队伍建设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科普从业人员的晋升没有合适的渠道,造成我国目前大众媒体的科普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少,通常又需要面对纷繁的学科领域,在宣传、介绍自己不熟悉的学科领域的前沿性成果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将科学家的成果准确地转化为公众可以接受的科普作品。同时由于部分大众媒体的从业人员本身科学素养不高,无法对涉及的科学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或者为博人眼球、获取点击率,将科学问题娱乐化,造成了很多不符合科学基本原理的说法,打着科学的名义或幌子,在媒体上,尤其是互联网自媒体上广泛传播,引起毫无价值的热议和讨论,甚至谩骂和人身攻击。最近由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而引发的关于引力波和“民科”热议,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支热爱科普工作、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科普工作队伍。通过制定面向不同层次受众的科普工作计划,以科普任务带动和促进科普队伍建设,形成体系化的科普教育格局。以媒体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为例,建议:

1.在充分调动大众媒体科普从业人员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甚至是科研人员投身科普事业,成为职业科普工作者。

2. 对从事科普工作的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提出必要的要求, 对于现有人员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之达到相关要求,而对于新进入该行业的人员,则必须满足相关条件,着力提高科普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

3.建立适合的科普工作评价体系,将大众媒体从事科普工作的专业人员与其他从业人员区别对待,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作者:王元青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