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多年的市县工作经历,使我体会到: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政治立场是第一立场,科学素养是第一素养,科学决策能力是第一能力,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是第一导向。近年来发生的瓮安事件、天津港爆炸案、城市新区的空城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领导干部决策盲目化、碎片化、空想化。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养、科学治理能力和决策水平显得十分关键,十分必要,十分紧迫。当前,应重点把握三个方面:培育科学思维,增强科学素质;遵循客观规律,提高决策水平;掌握科学方法,提升治理能力。为此,提四点建议:
一是各级真重视,纲要真落实。没有刚性约束,就没有《纲要》落实。现行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决定了:要想引起各级重视,必须进入目标体系;要想推动《纲要》执行,必须强化考核奖惩。因此,建议把《纲要》任务纳入各级党政目标考核体系,以上级重视促下级落实,以重要工作地位促《纲要》落实到位。
二是干部学科学,干事用科学。干事依靠干部,导向引领方向。建议在干部培训教育、考核评价、选拔使用过程中,都要注重其科学素养和治理能力,通过发挥用人导向的杠杆作用,撬动干部学科学、用科学的主动性、自觉性和针对性,形成崇尚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浓厚氛围。
三是全局有示范,学习有典范。建立“科学治理案例库”和示范区,将开放发展的浦东样板、精准扶贫的宁德样板、科技创新的中关村样板等近年来涌现的科学治理典范,归纳提升,总结推广,让各级领导干部看得见、摸得着,想得深、悟得透,学得活、用得好,彰显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作用。
四是强化决策科学,推动治理科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基础,是“最后一公里”,其核心在于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其关键在于通过监督“微权利”,防止“微腐败”,实现“微治理”。目前,河南在总结农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基础上,正在尝试“厘权清单化、用权程序化、监权科学化”乡村治理模式,力求通过3-5年努力,初步探索出一条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作者:孙运锋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常务副主委,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